1886年,光绪十二年,西方列强的冲击如同汹涌的浪潮,持续拍打着中国古老的大门,让中国原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加速瓦解。洋货如潮水般涌入国内市场,凭借着低廉的价格和相对精良的制作,抢占了大量传统手工艺品和农产品的份额,使得无数的手工作坊难以为继,众多靠手艺为生的工匠们纷纷陷入困境,田园里的农民们也因农产品滞销而愁眉不展。然而,在这危机四伏的局势下,洋务运动所引领的近代化思潮也在顽强地生根发芽,一些开明的官员和有识之士们积极奔走,试图借鉴西方的工业模式,创办各类工厂,期望借此来振兴国家经济,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让中国能在这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重新站稳脚跟,于是,近代工业犹如点点星火,开始在华夏大地各处燃起,虽然尚显微弱,但已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慢慢重塑着社会的面貌。
《光绪朝近代工业发展录》记载:“十二年,近代工业渐兴,于各地设厂,有造枪炮者,有织棉布者,有冶钢铁者,皆仿西法,用机器,雇劳工。虽初时百姓或有疑虑,然见其利,渐而习之。工业兴,则市井变,风俗亦移,社会之变迁,于此可见一斑也。”从这段文献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近代工业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枪炮制造类工厂为增强国防力量贡献力量,纺织厂则革新了传统纺织业的生产流程,让布匹的产出更高效、质量更优,钢铁厂的出现更是为众多工业生产提供了关键的基础材料。起初,百姓们对这些新兴事物是充满担忧和疑惑的,毕竟长久以来习惯了传统的劳作与生活模式,面对那些陌生的、轰鸣作响的机器,复杂的生产工序以及严格的工厂管理规则,他们害怕自己难以适应,更怕因此失去原有的生活保障。但随着时间推移,当看到工厂里的工人能按时拿到工钱,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且生产出的商品确实物美价廉时,大家也就慢慢接纳并习惯了这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社会也随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阿才,是个性格乐观且好奇心旺盛的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总是抱有极大的热情,只要听闻哪里有不一样的事儿,他都想去凑个热闹、瞧个究竟,而且为人特别实诚,身边的人都觉得他靠谱,愿意和他打交道。不过,他有时候也会过于冲动,做事仅凭一时的兴趣,缺乏长远的规划,常常是干了一半才发现困难重重,可又不甘心半途而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下去。
在台湾参与了一年的海防巩固工作后,阿才回到了福建老家。刚一到家,他就发现村子里和以往大不一样了,以往宁静祥和的氛围被打破,不少年轻人都不在家种地了,一打听才知道,外面兴起了好多工厂,大家都跑去城里的工厂做工了,据说挣的钱比种地多多了。阿才一听,心里那股子好奇劲儿就上来了,想着自己也得去见识见识,这工厂到底有啥魔力,能让大家都趋之若鹜。
于是,阿才告别家人,来到了福州城。一进城,那热闹喧嚣的景象就把他给镇住了,到处都是工厂,烟囱里冒着滚滚黑烟,机器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在演奏着一首奇特的乐章。阿才在城里转了好几天,最终在一家纺织厂找到了一份工作,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纺织工人。
刚进纺织厂的时候,阿才就像个懵懂的孩子进了大观园,看啥都觉得新鲜又好奇。那一台台庞大的纺织机器,不停地运转着,就像有魔法一样,把棉花一点点变成了一匹匹漂亮的布匹。阿才站在机器前,看着老师傅熟练地操作着,心里别提多羡慕了,恨不得自己马上也能上手试试。好在厂里的老师傅们都特别热心肠,见阿才是个新来的,啥都不懂,就主动过来手把手地教他。阿才也特别勤奋好学,每天天不亮就到厂里,跟着老师傅们认真学习如何操作机器,怎么检查机器有没有故障,怎样保证布匹的质量等等,遇到不懂的地方,那是打破砂锅问到底,非要弄明白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阿才终于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能够独立操作纺织机器进行生产了。可真正开始工作后,他才发现这工厂里的活可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轻松。每天要在机器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中间只有很短的休息时间,而且工厂里又闷又热,机器的轰鸣声震得人耳朵都快聋了,那环境别提多难受了。再加上工钱虽说比种地是多了些,但扣除了生活开销后,剩下的也没多少了。所以,厂里不少工人都开始抱怨起来,觉得在工厂干活太辛苦,还不如回家种地自在呢。
阿才听了大家的抱怨,心里却有不一样的想法。他觉得虽然现在条件是艰苦了些,但只要坚持下去,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的。而且,他看到这些机器生产出来的布匹又快又好,如果能不断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那大家挣的钱肯定能越来越多,国家的纺织业也能越来越强大呀。于是,阿才就开始琢磨着怎么提高生产效率了。他在工作之余,仔细观察机器的运行情况,想着怎么能减少机器故障的发生,怎么优化生产流程。还别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还真想出了几个小点子。比如说,他发现机器的某个零件老是容易磨损,导致机器时不时就得停下来维修,影响生产效率。他就琢磨着,能不能找个办法让这个零件更耐用些呢?后来,他试着给这个零件加上了一层特制的防护套,经过试验,发现还真能减少零件的磨损,机器出故障的次数明显减少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不少。他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厂里的其他工人,大家一试,都觉得挺管用,纷纷对阿才竖起了大拇指,夸他脑子灵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