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清朝咸丰九年,整个中华大地依旧处于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局势之中。太平天国运动已然持续多年,虽历经诸多波折,却依旧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在长江流域及周边地区牢牢扎根,构建起了自己的一套军政体系,继续与清政府分庭抗礼。而清政府方面,视太平天国为心腹大患,倾尽全力调集各路清军,从四方对太平军进行围剿,试图将其扑灭。双方你来我往,互有攻守,在诸多城池、战略要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火纷飞之处,百姓或流离失所,或卷入其中,城镇乡村皆受战火波及,呈现出一片混乱又残酷的景象,这一年的攻守态势,更是关乎着双方后续的发展走向,每一场战斗都显得尤为关键。
据《咸丰朝军事局势录》记载:“九年春,太平军于浦口、三河等地与清军激战,互有胜负。浦口一地,乃交通要冲,太平军据守,清军数度强攻,皆未得逞,然太平军亦受困于清军围困之势,补给艰难。三河之战,尤为惨烈,太平军大破清军,斩将夺旗,清军损兵折将,士气受挫,而周边诸地,亦因双方攻守之变,局势动荡,百姓惶惶不可终日,田园荒芜,贸易停滞,实乃多事之秋也。”从这段文献资料中,不难看出当时太平天国与清军之间那紧张且胶着的攻守态势,每一场战斗的结果都在不断改变着局部乃至整体的局势。
阿才,是个刚满三十四岁的青年,原本是安徽三河附近村子里的一个普通猎户。他性格坚毅,一旦决定做某件事,就会不畏艰难,坚持到底,有着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不过,他有时也显得有些木讷,不太善于变通,常常只认自己认定的道理。阿才的父母早亡,他靠着打猎的本事,独自在这乱世中艰难求生。当太平天国的队伍来到三河地区时,宣扬的那些让穷人当家作主、均分土地的理念,让阿才心生向往,他觉得这或许是改变自己和穷苦百姓命运的机会,于是毅然加入了太平军,从此便投身到了这与清军激烈对抗的攻守战局之中。
这一年初春,阿才所在的太平军部队正驻守在三河城,清军对这座城池早已虎视眈眈,集结了大量兵力,将三河城围得水泄不通,意图一举拿下这个战略要地。
阿才每日都会登上城墙,观察城外清军的动向。他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清军营帐,心中既紧张又充满斗志,暗暗发誓一定要守住三河城。
一天清晨,清军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城行动。他们先是用火炮朝着城墙轰击,炮弹呼啸着飞来,在城墙上炸开,溅起一片片尘土和石块,不少太平军战士被震倒在地,受伤流血。
阿才稳住身形,大声喊道:“兄弟们,别怕,清军就靠这些火炮吓唬人,等他们靠近了,咱们让他们有来无回!”
在火炮轰击一阵后,清军推着攻城云梯,喊着口号,朝着城墙冲了过来。阿才见状,拿起手中的长矛,对着身边的战友喊道:“拿石头,砸那些云梯,别让他们爬上来!”
战友们纷纷响应,抱起一块块大石头,朝着云梯砸去,云梯被砸断了好几架,不少正在攀爬的清军士兵惨叫着摔了下去。可清军并没有退缩,依旧前赴后继地往上冲。
这时,有一架云梯靠在了阿才所在的这段城墙上,一个清军士兵顺着云梯爬了上来,阿才眼疾手快,一矛刺了过去,直接将那士兵挑落城下。紧接着,又有几个清军士兵爬了上来,阿才与他们展开了近身搏斗,他凭借着自己平日里打猎练就的好身手,灵活地躲避着敌人的攻击,又接连打倒了几个清军士兵。
在太平军全体战士的顽强抵抗下,清军的这次攻城以失败告终,看着清军狼狈地撤回营帐,阿才和战友们欢呼起来,可大家心里都明白,清军肯定不会就此罢休,后面的战斗只会更加艰难。
随着天气渐渐转暖,三河城内的物资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毕竟被清军围困了这么久,粮食、箭矢等补给都出现了短缺。阿才看着日渐减少的粮食储备,心急如焚,他向将领提议,趁着夜色,组织一支小队,从清军防守相对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寻找补给或者联系城外的太平军援军。
将领觉得阿才的提议可行,便挑选了包括阿才在内的十几名身手矫健的战士,组成了突围小队。
到了夜里,阿才他们悄悄地从城墙上顺着绳索滑了下去,小心翼翼地朝着清军的包围圈外摸去。一路上,他们尽量避开清军的巡逻队伍,可还是在经过一片树林时,被清军的暗哨发现了。
一时间,警报声响起,清军迅速朝着他们围了过来。阿才低声对战友们说:“兄弟们,别慌,咱们冲出去!”说着,他便挥舞着长刀,朝着清军冲了过去。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搏斗,阿才凭借着自己的勇猛,砍倒了好几个清军士兵,可清军越聚越多,突围小队渐渐陷入了困境。
就在这时,阿才看到旁边有一条小路,他大喊道:“往那边走,快!”在他的带领下,突围小队朝着小路冲去,好不容易才摆脱了清军的追击,成功突围了出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