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清回到家中,日夜奋笔疾书,将这些所见所闻都写进了文章里,言辞恳切,痛斥那些鱼肉百姓的官兵。文章写成后,她想着要找个办法让它传播出去。正巧,她认识城中一位开书馆的先生,平日里也颇为欣赏林婉清的才情。林婉清便带着文章找到了先生,将事情的缘由一一道来,恳请先生帮忙印制成册,散发出去。先生听后,也是义愤填膺,当即答应了下来。
没过多久,林婉清的文章便在庆元府以及周边的城镇流传开来,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少文人墨客纷纷响应,也写下诸多文章谴责那些官兵的恶行。此事甚至传到了一些在地方任职的清正官员耳中,他们不敢怠慢,将此事上报给了上级官府,要求严惩那些作恶的官兵。
林婉清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稍感欣慰,觉得自己总算是为这乱世中的百姓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然而,她也明白,这不过是杯水车薪,这天下的乱象还有太多太多,想要彻底改变时局,依旧是任重道远。
在这期间,林婉清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同样出身书香门第的公子苏逸尘,他饱读诗书,心怀天下,常与林婉清一起探讨如何能让这天下恢复太平;还有性格豪爽的侠女赵灵儿,她虽为女子,却习得一身好武艺,看不惯这世间的不公,时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几人常常聚在一起,或吟诗作画,抒发心中的抱负,或商议着如何为百姓做更多的事,在这乱世之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一日,众人听闻在温州城,有一位富商愿意出资救济那些因战乱而受灾的百姓,还准备在城中举办一场诗词大会,邀请各路文人雅士参加,若是能在大会上拔得头筹,便可获得一笔丰厚的奖金,而这笔奖金也将全部用于救灾之事。林婉清等人觉得这是个好事,既能展现才情,又能为救灾出一份力,便决定前往温州城参加这场诗词大会。
一路上,他们看到了许多因战乱而破败的村庄,百姓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那景象让人心酸不已。林婉清忍不住又赋诗一首:“山河破碎泪沾裳,战乱频仍苦未央。唯愿苍生离苦海,人间处处沐春光。”众人听了,皆是感慨万千,更加坚定了要为改变时局而努力的决心。
到了温州城,只见那城中虽也受了些战乱的影响,但因有富商的救济,比起其他地方,还算稍显繁华。诗词大会那日,城中的文人雅士纷纷齐聚一堂,场面甚是热闹。林婉清看着这场景,心中感慨,若是这天下都能如这般热闹祥和,那该多好啊。
诗词大会开始后,众人纷纷展现自己的才情,诗词佳作频出。林婉清也不例外,她凭借着自己扎实的诗词功底和对这乱世深刻的感悟,写下了一首又一首令人赞叹的诗词。最终,在众人的喝彩声中,林婉清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她接过那象征着胜利的锦缎和奖金,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得意,而是想着这些钱能帮助多少受灾的百姓,能让多少家庭熬过这艰难的日子。
在温州城的这段日子,林婉清等人还结识了不少当地的有识之士,他们一起探讨时局,交流各地的情况。从他们口中,林婉清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方国珍起兵后各地的局势变化,有好有坏,喜忧参半。但大家都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慢慢让这天下好起来的。
可天不遂人愿,正当大家都满怀希望的时候,又传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消息。元朝朝廷派了一位大将率领大军前来征讨方国珍,这位大将为人刚愎自用,只想着尽快平定叛乱,好回去邀功请赏,一路上对百姓更是横征暴敛,以充军饷。这消息传来,让林婉清等人的心又悬了起来,他们担心这好不容易燃起的一点希望之火,又会被无情地扑灭。
林婉清心急如焚,她想着要再写些文章,呼吁朝廷要选派贤能的将领,要善待百姓,不能让百姓在战乱中雪上加霜。苏逸尘和赵灵儿也都全力支持她,他们一起收集资料,走访那些沿途受大军骚扰的百姓,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事情的全貌。
在这个过程中,林婉清遇到了一位从大都来的老书生,老书生曾在朝廷为官,因看不惯官场的腐败,辞官回乡,路过此地。他告诉林婉清,如今这朝堂之上,对于如何应对方国珍起兵之事,也是争论不休,各方势力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根本没把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林婉清听了,心中更是忧虑,她深知这乱世之中,想要改变局面,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然而,林婉清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依旧坚持用自己的笔墨,为这乱世中的百姓发声。她写下了一篇名为《叹方氏起兵》的长文,文中详细描述了自己一路走来所见到的百姓的苦难,对方国珍起兵的缘由表示理解,同时也恳切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朝廷能够以百姓为本,妥善处理此事,不要再让百姓陷入更深的苦难之中。
这篇文章在浙江一带流传开来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甚至有一些在朝为官的正义之士,也被林婉清的文章所打动,他们纷纷向朝廷进言,希望能够重视百姓的处境,选派合适的将领来处理方国珍之事。在众人的努力下,朝廷终于更换了将领,新将领到任后,约束军纪,对百姓的骚扰减少了许多,局势也逐渐稳定了下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