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听了,眼中满是赞赏之色,起身走到宋濂面前,拱手道:“先生所言极是,我朱元璋正有此意,今日得先生指点,如拨云见日,还望先生能留下来,助我一臂之力。”宋濂微微沉吟,随后便点头应道:“明公既有此等胸怀壮志,濂愿效犬马之劳,只盼能为这天下太平出一份力。”
我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既为宋濂能得明主赏识而高兴,又暗自羡慕,想着自己若是也能有这般机会,那该多好。待众人散去之后,我回到书馆,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浮现着今日所见所闻,尤其是宋濂那一番话语,让我对这天下局势和自己的未来又有了新的思考。
自那之后,宋濂便留在了朱元璋身边,时常为他出谋划策。而我,也因着那一次的召见,结识了一些同样有着报国之志的文人朋友,我们时常聚在一起,谈论学问,也关注着朱元璋军队的动向以及天下局势的变化。
有一回,我们几人在城中的一处茶馆相聚,正说着宋濂最近为朱元璋撰写的几篇檄文,那文章写得是气势磅礴,痛斥元朝的种种恶行,又宣扬朱元璋起兵的正义性,听闻张贴出去之后,引得百姓们纷纷响应,士气大振。我的一位朋友笑着说:“这宋先生的文章,那可比千军万马还厉害呀,一字一句都似那利箭,直戳元朝的要害呢。”众人听了,都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可笑着笑着,又都感慨万分,深知这文字的力量,若是用得好,确实能在这乱世之中发挥不小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在婺州城站稳了脚跟,开始按照宋濂等人的建议,大力发展各项事业。城中的学堂越办越多,不少穷苦人家的孩子都有了读书的机会,那朗朗的读书声,仿佛为这乱世中的婺州城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生机。农桑之事也备受重视,官府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还派了有经验的老农去指导耕种,一时间,城外的田野里处处可见劳作的身影,庄稼也长得越发茁壮。
而宋濂,更是深得朱元璋的信任,不仅参与军政大事的谋划,还负责教导朱元璋的子女读书识字,将自己的学问和为人处世的道理一一传授给他们。我曾偶然在城中见到宋濂带着一群孩童诵读经典的场景,他那认真专注的模样,让我越发觉得他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贤才,也庆幸他能归附于朱元璋,为这一方百姓做了这么多实实在在的好事。
然而,这天下的局势依旧复杂多变,周边的各方势力对婺州城也是虎视眈眈。有一次,传来了张士诚的军队意图进犯婺州的消息,城中顿时又紧张了起来。朱元璋赶忙召集众将士和谋士商议对策,宋濂也在其中。只见宋濂眉头微皱,分析道:“张士诚此人,虽占据一方,但其目光短浅,此次进犯,不过是想趁乱捞些好处。咱们只需加强城防,坚守不出,待其士气低落之时,再出兵反击,定能击退敌军。”众人听了,都觉得有理,便依着宋濂的计策行事。
果然,张士诚的军队围了婺州城几日,见久攻不下,又怕被朱元璋的援军包抄,便灰溜溜地撤了回去。这一战,让婺州城的百姓对朱元璋的军队更加信任,也对宋濂的智谋赞叹不已。
在这期间,我也经历了许多事,有欢笑,有悲伤。我曾遇到一位因战乱与家人失散的老者,我帮他在城中四处寻找,最终让他与家人团聚,那一刻,看着他们相拥而泣的场景,我心中满是温暖,也越发觉得这天下安定是多么的重要。同时,我也听闻了一些因战乱而发生的悲剧,心中悲痛之余,也更坚定了要尽自己所能,为这乱世出一份力的决心。
可岁月无情,这天下的纷争依旧在继续着。朱元璋的势力在不断发展壮大,与各方势力之间的争斗也越发激烈。宋濂跟随着朱元璋,辗转多地,为他出谋划策,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我虽只是这婺州城中一个小小的书生,却也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动向,心中默默为他们祈祷,盼望着这天下能早日结束战乱,重归太平。
终于,经过多年的征战与谋划,朱元璋一步步走向了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建立了大明王朝。宋濂也因着多年的辅佐之功,被委以重任,成为了大明的开国功臣之一。我听闻这个消息时,心中感慨万千,想起当年在婺州城中初见宋濂的场景,仿佛一切都还在昨日,而如今,这天下已然换了新颜。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各自的局势与故事。
在欧洲,英法两国还深陷百年战争的泥潭之中。法兰西的土地上,战火纷飞,城镇乡村被破坏得满目疮痍,百姓们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离家园,四处流浪。那战场上,骑士们身披重甲,手持长枪,进行着残酷的厮杀,可战争带来的只有无尽的伤痛和损失。与元末的中原大地一样,都是在战争的阴霾下挣扎,只不过欧洲这边是两国之间的长期争斗,而元末则是各路起义军与元朝的混战。
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共和国,正凭借着其强大的海上贸易实力,在欧洲乃至中东地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威尼斯的商人们驾驶着高大的帆船,穿梭于各个港口之间,贩卖着来自各地的丝绸、香料、珠宝等珍贵货物,赚取了巨额的财富。然而,海上贸易也并非一帆风顺,时常要面临海盗的劫掠以及其他国家的竞争,威尼斯共和国也在不断地加强海军力量,维护自己的贸易航线。这和元末江南地区虽有战乱,但依旧有着商贸往来的情况有些相似,都是在复杂的局势中谋求商业的发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