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天下初定,大明的江山在历经多年的战火洗礼后,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安宁。百姓们盼望着能在这太平盛世里休养生息,过上安稳的日子。而朝堂之上,陛下朱元璋的心思却不止于此,对于那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打下这大好河山的功臣们,该如何论功行赏,以及如何稳固这来之不易的江山,让大明的统治长治久安,成了亟待解决的大事。
《明史·太祖本纪》记载:“三年春正月癸巳,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统军二十万征沙漠。丁未,诏户部置户籍、户帖,岁计登耗以闻,着为令。二月丁丑,诏郡县立学。夏四月乙丑,徐达大破扩廓帖木儿于沈儿峪,尽降其众。五月丙申,李文忠克应昌,元帝孙买的里八剌及后妃、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俘获甚众。六月癸酉,李文忠捷奏至,诏祭告天地宗庙,大封功臣。”这一场大封功臣的盛事,即将拉开帷幕,整个朝廷乃至天下都在关注着,谁会得到怎样的封赏,又会对这大明的局势产生何种影响呢。
我叫周远,本是应天府里一个小小的礼部司务,平日里负责些礼仪庆典的筹备、文书记录之类的琐碎事务。虽说官职不大,却也能时常接触到朝堂上的诸多消息,知晓一些旁人不太清楚的事儿。这大封功臣与分封藩王的事儿,自然也早早地传入了我的耳中,让我这原本平淡的日子,一下子变得紧张又忙碌起来,毕竟这等大事,关乎着朝廷的体面,容不得半点马虎呀。
起初,我在衙门里听到这消息时,同僚们都在私下里议论纷纷。一位年长些的同僚凑到我跟前,压低声音说道:“周远啊,你说这大封功臣,那些个战功赫赫的将军们,可得封多大的官儿呀,咱这礼部,怕是要忙得脚不沾地咯。”
我点点头,应道:“是啊,大人,这事儿可不小,光是那册封的礼仪流程,就得细细琢磨,可不能出了差错,不然咱可担待不起呀。”
正说着,上司便把我们召集了起来,一脸严肃地说:“诸位,此次大封功臣与分封藩王,乃是陛下的旨意,关乎朝廷的安稳与体面,咱们礼部可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从册封的诏书拟定,到礼仪的操办,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尽善尽美,若有差池,严惩不贷!”
众人齐声应道:“谨遵大人教诲!”
随后,我们便各自领了任务,开始忙碌起来。我负责整理那些功臣们的功绩资料,以便在拟定诏书时能准确无误地罗列他们的功劳。这可不是个轻松的活儿,那厚厚的卷宗,堆满了我的案头,我得逐字逐句地查看,核实每一场战役、每一个战功,眼睛都快熬红了,可心里想着这是为了朝廷大事,便也咬牙坚持着。
有一回,我为了查证一位将军在某场战役中的具体表现,翻遍了好几本不同的记录,却发现有些地方对不上,急得我直挠头。旁边的同僚见我这般模样,打趣道:“周远啊,你这查得比那账房先生还仔细呢,莫不是要把这些卷宗看出花儿来呀。”
我无奈地笑了笑,回道:“兄台莫要取笑我了,这事儿关乎重大,要是写错了,那可就是大罪过了,我可不敢有丝毫懈怠呀。”
而在朝堂之上,陛下召集大臣们商议这大封功臣与分封藩王之事,那场面可谓是热闹非凡,却又透着一股庄重严肃的氛围。
吏部尚书出列,躬身说道:“陛下,此次大封功臣,当以战功为首要考量,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屡立战功的将士们,理应得到重赏,只是这赏赐的官职、爵位,还需斟酌,既要体现出他们的功劳,又不可让权力过于集中呀。”
陛下微微点头,说道:“爱卿所言极是,朕自然是要论功行赏,可也得顾及朝廷的制衡,不能让功臣们恃功而骄,坏了朝廷的规矩。那分封藩王之事,众爱卿也说说想法。”
礼部尚书上前说道:“陛下,分封藩王,关乎皇室血脉的延续与地方的稳固,需明确藩王的职责、权力范围,还有那礼仪规制,都得有个章程,方可让藩王们在地方上镇抚一方,又能对朝廷忠心不二呀。”
大臣们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要限定藩王的兵力,以防拥兵自重;有的说要规定藩王与地方官员的相处模式,避免出现权力纷争,朝堂上一时议论纷纷,都在为这两件大事出谋划策。
就在我们礼部紧锣密鼓筹备之时,那些即将被封赏的功臣们,心里也是各有想法。
徐达将军,战功赫赫,平日里为人谦逊,可面对这即将到来的封赏,心中虽感激陛下的厚爱,却也有些担忧。他在家中与几位亲信将领商议时,说道:“我等能有今日,全赖陛下的信任与兄弟们的拼死作战,可这封赏越大,责任也就越重,我只盼着往后能继续为朝廷效力,莫要辜负了陛下的期望,也莫要让百姓们觉得我等居功自傲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