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在这时,却出现了一些闲言碎语。有人说苏文轩这么积极,肯定是想从中捞好处;还有人说他不过是个落第秀才,瞎折腾,成不了什么事儿。
苏文轩听了这些话,心中虽有些委屈,可他想着只要能把学舍修好,让学生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别人说什么都不重要。
在修缮学舍的过程中,苏文轩也是亲力亲为,每天都到工地上去查看进度,监督工匠们干活,生怕出了什么差错。
而陈宇那边,也没闲着,他四处打听,寻找那些有学问却又尚未被聘用的先生,想要邀请他们来县学任教。经过一番周折,还真找到了几位,其中一位张夫子,学问渊博,只是为人清高,起初并不愿意来这小小的县学。
陈宇多次登门拜访,诚恳地说道:“张夫子,如今朝廷兴学重教,咱这县学虽小,可也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呀,若您能来任教,定能让这些学生受益匪浅,还望夫子莫要嫌弃,给学生们一个求学的机会啊。”
张夫子被陈宇的诚意打动,最终答应了下来。
随着学舍渐渐修缮一新,新的先生也陆续到位,县学的情况开始有了好转。学生们看着崭新的桌椅,明亮的教室,学习的劲头也足了起来。
苏文轩和陈宇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成就感,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然而,好景不长,麻烦事儿又找上门来。原来,那县学之前的一位老夫子,见如今来了新的先生,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心中很是不满,便开始在背后使坏。
他偷偷地对学生们说:“那些新来的先生,别看现在风光,指不定肚子里没多少墨水呢,你们可别被他们给骗了。”
有些学生听信了这话,对新先生们的教导便不那么上心了,课堂上也开始出现了吵闹、不服管教的情况。
张夫子等人发现了这一情况,很是生气,便找到苏文轩和陈宇,说道:“二位小友,我们本是怀着一片赤诚之心来任教的,可如今这般情况,怕是难以继续教下去了呀。”
苏文轩赶忙赔礼道歉,说道:“夫子莫急,此事我们定会查清楚,给夫子们一个交代。”
苏文轩和陈宇经过一番调查,得知是那老夫子在背后捣鬼,两人便去与那老夫子理论。
苏文轩说道:“先生,您也是做学问的人,怎能如此心胸狭隘,在背后说这些话,坏了县学的风气呀。”
那老夫子却梗着脖子说道:“哼,我在这县学多年,如今倒好,被你们这些毛头小子弄来的外人给挤兑了,我能咽下这口气吗?”
陈宇劝道:“先生,如今朝廷兴学重教,为的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能学好学问,咱们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又何必计较这些呢,您要是有什么不满,可以跟我们说呀,何必这般行事呢。”
那老夫子听了,虽有些惭愧,可还是冷哼一声,转身走了。
经过苏文轩和陈宇的努力调解,又向学生们解释清楚了情况,县学的教学秩序总算恢复了正常。
可没过多久,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那就是教学的书籍实在是太少了,学生们常常几个人共用一本书,学习起来很是不便。
苏文轩想着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便提议大家一起抄写书籍,然后互相传阅。于是,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都纷纷拿起笔,认真地抄写起来,那场面,倒也十分热闹。
同时,苏文轩还写信给自己在外地的一些同窗好友,请求他们帮忙搜集一些闲置的书籍寄过来,以充实县学的藏书。
日子一天天过去,县学在苏文轩、陈宇以及众多先生、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有起色,学生们的学问也有了明显的长进,在几次小考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周边的一些村子听闻了县学的变化,也纷纷送自家的孩子来求学,县学的规模逐渐扩大,名声也渐渐传了出去。
可就在这时,朝廷派来的巡查官员到了各地,查看兴学重教的落实情况。这巡查官员为人严苛,到了应天府后,听闻了苏文轩他们所在县学的情况,便前来查看。
那官员先是查看了学舍,觉得还算满意,可当看到学生们抄写的书籍时,却皱起了眉头,说道:“这书籍怎如此简陋,朝廷兴学,怎能连基本的书籍都配备不齐呀,你们这是敷衍了事吗?”
苏文轩赶忙解释道:“大人,实在是书籍稀缺,我们也是无奈之举,正尽力去搜集更多的书籍呢。”
那官员却不听解释,说道:“哼,不管怎样,这就是没做好,得给你们个教训,限你们在一个月内,把书籍的问题解决好,否则,这县学就得关停整顿。”
苏文轩和陈宇听了,心中焦急万分,可也只能赶忙想办法。他们发动城中的百姓,四处寻找有书籍的人家,请求借阅或者购买,又托人去外地的书坊打听,看能不能多购置一些。
在最后的期限前,总算是凑齐了不少书籍,满足了基本的教学需求,这才让县学逃过一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