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元年,北京的上空仿佛还残留着那场大战后的硝烟气息,整座城虽已从兵临城下的紧张中稍稍缓过劲儿来,可依旧透着一股劫后余生的凝重。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宛如一道曙光,暂时驱散了笼罩在大明上空的阴霾,然那战争留下的创伤,无论是城墙上的累累弹痕,还是百姓心中的惶惶不安,亦或是朝堂之上各方势力的暗流涌动,都在无声诉说着局势依旧严峻,未来的路依旧布满荆棘。
据《明史·景帝本纪》记载:“景泰元年,京师解严,然疮痍满目,民生凋敝,朝事纷纭,或谋善后之策,或争权势之衡,内外诸事,皆待整饬也。”寥寥数语,便清晰地道出了彼时北京保卫战后的局势。京城的围困解除了,可到处是破败之象,百姓生活困苦,朝堂上众人忙着商讨后续的应对办法,同时又为了权力的平衡而争执不休,京城内外诸多事务,都亟待好好整顿一番,也由此为这围绕“北京保卫战后的局势”的故事搭建起了基于史实的框架,让那段充满艰辛与变数的历史有了可寻的脉络。
在这京城之中,住着一位名叫苏锦儿的年轻绣娘,年方二十,生得眉清目秀,十指纤细修长,一双巧手能绣出活灵活现的花鸟鱼虫,在这京城的绣坊圈子里也算是小有名气。她自幼父母双亡,靠着在绣坊里帮工为生,性格温婉柔顺,心地善良,平日里总是默默做着自己的活儿,鲜少与人争执,最大的心愿便是能攒下些银子,将来寻个好人家嫁了,过上安稳的日子。可命运的轨迹哪能如人所愿,在这动荡的局势下,她终究还是被卷入了诸多是非之中,最后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这日,苏锦儿如往常一般在绣坊里赶制着一幅屏风刺绣,周围的绣娘们一边做着活,一边小声地闲聊着。一位年长些的绣娘叹了口气说道:“唉,这仗虽说打赢了,可咱这日子还是不好过呀,米价又涨了不少,买东西都得掂量掂量兜里的银子了。”另一位绣娘也附和道:“是啊,我听说好多人家房子都毁了,如今还没个安身的地方呢,这京城想要恢复往日的热闹,怕是还得些时日哟。”苏锦儿听着,心中也涌起一丝忧虑,她想着自己那点微薄的工钱,若米价一直这么涨下去,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
正想着,绣坊的老板娘走了进来,脸色不太好看地说道:“姑娘们,这几日来订刺绣的客人少了许多,咱们这生意怕是不好做了,我寻思着,得裁掉几个人,节省些开支,你们可得用心干活儿呀,不然到时候没了饭碗,可别怪我狠心。”众人一听,都面露担忧之色,苏锦儿心里更是“咯噔”一下,她可全指着这份活儿糊口呢,要是被裁了,那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没过几日,绣坊里果然少了几个姐妹,气氛也变得越发压抑起来。苏锦儿每日都更加用心地刺绣,只盼着能保住自己的这份差事。一日,她去布庄采买丝线,路过一处集市,只见那里聚集了不少人,闹哄哄的。她好奇地凑过去一看,原来是几个流民在向路人乞讨,那些流民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看着着实可怜。苏锦儿心生怜悯,便从兜里掏出了几个铜板,递给了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那妇人千恩万谢,苏锦儿心里却很不是滋味,想着这京城保卫战虽说胜利了,可百姓们受的苦却还在延续啊。
回到绣坊后,苏锦儿把在街上看到的事儿和姐妹们一说,大家都纷纷叹气。这时,一位常来绣坊送布料的年轻伙计赵小哥说道:“锦儿姑娘,你不知道呀,这京城现在流民越来越多了,朝廷虽说也在想办法安置,可哪有那么容易哟,这打仗打的,到处都乱糟糟的。”苏锦儿皱着眉头问道:“那朝廷都有啥办法呀?”赵小哥挠挠头说道:“我听说朝廷在城外设了些粥棚,给流民施粥,还打算修缮一些房子,让他们有地方住,不过这都得花钱,朝廷现在也不宽裕呢。”
就在众人都为这京城的状况发愁时,朝堂之上也正陷入一场激烈的争论之中。一些大臣觉得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恢复京城的经济,鼓励商贸往来,让百姓的日子好过起来;可另一些大臣却认为,得先加强京城的军事防御,以防瓦剌再次来袭,毕竟经此一役,谁也不敢掉以轻心。两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上的气氛也是剑拔弩张。
苏锦儿虽不懂朝堂上的这些事儿,可她也能感觉到,这局势的变化对她们这些普通百姓的生活影响可不小。有一回,她去给一位官宦人家送刺绣,在那府邸里,偶然听到两位官员在交谈。一位官员皱着眉头说道:“如今这京城的事儿千头万绪,各方利益牵扯其中,想要妥善处理,谈何容易啊,就怕一个不小心,又生出什么乱子来。”另一位官员也叹着气说:“是啊,咱们还得盯着那些勋贵们,别让他们借着这战后重建的机会,中饱私囊呀。”苏锦儿听着,心中暗自思忖,原来这看似简单的重建之事,背后竟有这么多复杂的情况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