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7年(弘治十年),岁在丁巳,大明天下看似四海升平,然朝堂内外,实则暗涌不断,犹如平静湖面之下藏着湍急的暗流,稍有不慎,便会搅起波澜。各地藩王势力犹如繁星点点,或安分守己,或心怀叵测,而宁王这一支,更是在诸多目光的注视之下,悄然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那泛黄的史册之上,有着这般确切的记载:“宁王朱宸濠在弘治十年袭封于南昌,为后来的宁王之乱埋下了伏笔。”寥寥数语,却似一道惊雷,预示着往后那风云变幻的局势,也让这看似寻常的袭封之事,染上了几分神秘与不安的色彩。
且说在南昌城中,有一位名叫林渊的年轻书生,年方二十有一,生得眉清目秀,气质儒雅,自幼便痴迷于诗书典籍,一心盼着能通过科举入仕,一展自己的满腹经纶,也好光宗耀祖,为这世间做些有益之事。他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只是偶尔透着一股读书人的执拗劲儿,对世间不平之事,总忍不住要评说几句。
这日清晨,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林渊家那小小的庭院之中。他如往常一般,早早起身,洗漱过后,便坐在书桌前,翻开那本已经被翻得有些破旧的《论语》,摇头晃脑地诵读起来。家中的老仆在一旁轻声说道:“少爷,您这般刻苦,此次科举定能高中呀,到时候可就能入朝为官,那可就威风了。”林渊微微一笑,说道:“我所求并非只是那威风,若能习得真才实学,为这天下百姓谋福祉,那才是真正的荣耀呢。”
待他诵读完毕,便收拾好书卷,准备去书院与同窗们一同探讨学问。走在南昌的街道上,只见街边的店铺陆续开张,小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行人来来往往,有那富家公子骑着高头大马,趾高气昂地走过,也有普通百姓为了生计,挑着担子,满脸疲惫却又透着坚毅。林渊看着这市井百态,心中感慨万千,暗暗想着日后若能为官,定要让这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些。
到了书院,同窗们也都陆续到了,众人围坐在一起,先是交流了一番近日读书的心得,随后话题便转到了当下的局势。一位名叫陈宇的同窗皱着眉头说道:“诸位,你们可听闻宁王即将袭封之事呀?”众人一听,都纷纷点头,脸上露出好奇的神色。林渊心中也是一紧,他虽平日里一心只读圣贤书,可对于这等关乎天下局势的大事,也有所耳闻,便问道:“这宁王袭封,可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只知宁王一支在我大明也是颇有影响力的。”
陈宇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道:“我听家中长辈说,这宁王啊,向来野心勃勃,此次袭封,怕不是安安稳稳只做个藩王那么简单,说不定日后会生出什么事端来呢。”众人听了,皆是一惊,林渊更是皱起眉头,说道:“这可如何是好,若是宁王有不轨之心,那天下岂不是要陷入动荡之中,朝廷可得有所防范才是。”
众人正议论着,书院的先生走了进来,见他们神色严肃地讨论着,便问道:“你们在说何事,这般认真?”众人便将方才所谈之事告知了先生,先生听后,脸色变得十分凝重,说道:“朝堂之事,错综复杂,这宁王袭封,朝廷自然会有所考量,不过你们身为学子,当以学业为重,莫要过多卷入这等纷争之中啊。”众人应了一声,可林渊心中却依旧惦记着这事,总觉得此事关乎重大,自己不能置身事外。
几日后,南昌城中热闹非凡,原来是宁王袭封的仪式即将举行。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百姓们虽不知这袭封背后的深意,可也都跟着凑个热闹,想着沾沾喜气。林渊也随着人流,来到了举行仪式的场地附近,只见那场面甚是宏大,红毡铺地,仪仗罗列,官员们身着朝服,神色肃穆。
宁王朱宸濠身着华丽的王袍,头戴金冠,端坐在高台上,接受众人的朝拜,脸上虽是一副威严庄重的模样,可林渊却隐隐觉得,在那眼神深处,似乎藏着些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林渊心中暗自思忖:“这宁王看上去可不简单呐,但愿他能一心为国,莫要生出什么祸乱才好。”
仪式结束后,林渊回到家中,可心里却一直想着宁王袭封的事,连读书都有些心不在焉了。老仆见他这般模样,便劝道:“少爷,您就别操心那宁王的事儿了,那都是朝廷和王爷们该管的,您呀,还是好好准备科举才是正经。”林渊叹了口气,说道:“我也想安心读书,可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真有什么变故,咱们又怎能独善其身呢。”
而在宁王这边,袭封之后,便开始在暗中扩充自己的势力。他招揽了不少江湖术士、文人谋士,在王府之中,常常是灯火通明,众人围坐在一起,商讨着如何壮大宁王的势力,谋取更大的利益。
有个叫李师爷的谋士,眯着眼睛,捋着胡须,对宁王说道:“王爷,如今您袭封,正是大好时机啊,朝廷那边看似安稳,可实则有诸多空子可钻,咱们可以先在南昌一带,广施钱财,收买人心,再暗中训练些兵马,以备不时之需呀。”宁王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说道:“李师爷所言极是,不过此事需做得隐秘些,切不可让朝廷察觉了咱们的意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