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诺认真的听起讲诉生活中的琐事、困惑,没有因她的童言稚语而轻视,反而时不时的附和或反问。
窦沅发现简诺没有像阿娇那样,嫌弃自己无聊,还能耐心的解答自己的问题,开心极了!
虽然有些解答没有听懂,但是不妨碍她心情愉悦,又向简诺讲诉自己识字上的困难。
简诺感同身受的表示赞同,确实如此,识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确实是需要毅力!又和她商量着,是不是二人可以一起学习,毕竟简诺心里清楚,自己还真的需要去学习,西汉的官方篆字和日常的隶书,她认的可不多!
窦沅雀跃道,那也太好了,有人陪着倒不怕枯燥了。连忙看向身后的傅母,得到其肯定的眼神后,赶紧和简诺确定下来明日起就一起学习!
双方傅母都比较满意这次的见面,毕竟二人同是出自椒房殿,二人服侍的女公子不但能和睦相处,还能互相学习进步,实在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吃着小食,聊着天,简诺了解不少窦沅的情况。
其中不少是她自爆的,有些是傅母补充的,虽然奇怪为什么她们对自己这么不设防?仔细想想,又觉得她们让自己知道的,应是愿意让人知道的部分!也就没有深究下去!
通过她们的描述,简诺总结出来,别看窦沅身量纤巧削细,看似柔弱,骨子里实为倔强!和她哥哥窦婴一样,不但长相酷似窦皇后,就连性子也极为相似。
加之在椒房殿长大,帝后二人对她都是宠爱有加。
在椒房殿长大的还有一位贵女,就是馆陶长公主的幼女乳名阿娇,帝后二人对她更是疼爱入骨。
按理说二人都是父母俱在,怎会养在椒房殿呢?
简诺的傅母瑶看她迷惑不解,向她解释着。
原来在文帝二年,因列侯强制就国令,窦皇后次子梁孝王刘武年仅10岁就离开长安,到封地生活。
没过多久,下嫁的馆陶长公主也随丈夫堂邑侯,去遥远的临淮堂邑就国、生活。
两个孩子的远离,让窦皇后内心忧伤,一病不起,暗地里流泪太多,视力极度下降,严重时几乎看不清人影。
恰逢此时,窦皇后找到了失散多年弟弟和哥哥,查明属实后,着实受到些许安慰。天子见窦皇后看见亲人后,情绪有所好转,就时常召二人进宫见驾,但被群臣所阻拦。
好在窦少君的长子窦婴,因与当时的梁孝王刘武年龄相仿,就常召他进宫陪伴她,抚慰她思子之心。
在窦婴的三年陪伴下,窦皇后日渐走出忧伤困境,重新振作起来。
听到这里,简诺想通了,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在窦少君后来能得封“章武侯”,没有太多人反对的原因之一,毕竟也算“与国有功”。
还有一个没有明说的原因之一,恐怕也算是朝臣对窦皇后的深明大义的一种“补偿”。
简诺想起史料记载,当年馆陶长公主在十一二岁时,就下嫁了刚刚袭堂邑侯的陈午。
堂邑侯在汉代功臣表,列86位,后来才增加到1800户。比起万户侯来,一国的嫡长公主下嫁如此的小侯,说起来是有些委屈的。
婚后因为有列侯强制就国令,陈午带着馆陶长公主离开长安,去遥远的临淮堂邑就国、生活,所以馆陶长公主又被称为堂邑长公主。
简诺心想,怪不得窦皇后当年,眼睛都快哭瞎了,换做哪个母亲,不心疼啊?
两个还年幼的孩子,一去千里远,天各一方,无召不得回长安。又不像现代,还能视个频打个电话什么的,真的是只能靠着信件、使者口述,去揣摩对方的状况了。
想到这里,简诺才能理解,为什么后来景帝时期,窦太后那么偏袒长女和幼子了,实在是补偿心理在作祟。
三十年的母子分离,真的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过啊!
简诺收回思绪,听傅母瑶讲诉,当年窦少君的妻子怀着窦沅个月时,大出血。虽被宫廷御医抢救过来,窦沅却早产,身体孱弱,唯恐养不活。
窦皇后接到消息后,将她接到椒房殿,让太医令安排精通儿科的数十名侍医分班,昼夜守候,直到一周岁过后,才算好一些。
好不容易等她身体稍好些,窦皇后收到馆陶长公主的求救信件。
原来馆陶长公主的幼女,生来先天不足,时常生病。想着宫廷御医的医术高明,特意写信向自己父母诉苦,想将幼女留在椒房殿,找御医调养。
好嘛,刚宣布可以不用在椒房殿候命的侍医们,继续留守。
听到这里,简诺想,按理说,同病相怜,二人应该更为亲密些才是。但恰恰相反,听傅母瑶描述,二人对上,那真是针尖对麦芒,互不服气。
窦沅点点头,认为傅母瑶描述的很正确,确实如此!
她身后的傅母笑着补充道:“整个宫廷里,与帝后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位贵女关系紧张,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又无奈道:“但若想着巴结一人去拉踩另外一人,又会被二人联手排斥在外;想着做和事佬,劝解双方的人又会被她二人讽刺,不受待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