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第三大科,经文纲要。
古德对本经在整个修学当中的定位讲一句话,说是“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所以本经的修学就是引导所有的菩萨能够直接地趋向佛道。当然,在大乘的经论当中,我们要趋向佛道,很重要的因地,就是我们必须跟中道实相相应。因为这个佛道的庄严是真空妙有的。当然,果地是真空妙有,因地也一定是要跟真空妙有相应。
“真空妙有”这四个字,有两种情况可以修学:
一个叫做圣位的菩萨。如果你是一个初地以上的菩萨,你证得破无明、证法身,所以你是很自然地能够“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所以,如果你是法身菩萨,你就不需要修《法华经》了,你直攻《华严经》,在事修上开始修波罗蜜,次第地从初地到二地,从二地到十地,就如蕅益大师说的:“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所以,圣位的菩萨,中道实相对他来说是很自然的。
但是,对我们凡位的菩萨,中道实相就很困难了,因为我们的心是有所得,有所住。我们修一个法门,可不是无住的时候生心,我们是有住生心。比方说,我们一般的情况,顺境的时候我们会喜欢因缘所生法,因为你这个因缘法得自在。你善业起现行的时候,你会落入因缘果报的法则,开始“我要弘扬佛法、续佛慧命”!这时候你有很多理想抱负的。我们会在顺境的时候堕入有相这一块。但是,人世间不是永远顺境,因为你的业不是一天到晚造善,你还得造恶嘛。所以当我们罪业起现行,逆境的时候,身体有病痛或者人事不顺的时候,开始就把心收起来了。
这个因缘所生法,不是我们凡夫可以惹的,所以就开始修空观了。观察这一切法本来就没有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把心收回来,安住一念的空性。这个时候,就会暂时跟因缘法做切割。这个可以理解,因为有很多事超越我们凡夫的范围。当然,有些人念佛也是可以。总而言之,不管你安住佛号、安住空性,我们面对因缘所生法,的确有很多的超越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我们只能够祈求加被。
所以,我们凡夫的内心活动只有两种情况:要么顺境,堕入有相行;要么遇到逆境,就把自己关起来,安住孤独,享受寂静,就是安住空性。我们凡夫没有“中道”这两个字,没有。比如说,你有没有办法面对一切有情、面对逆境的时候不迷、不取、不动?没法子!所以我们凡夫的困难就是只能怎样呢?在成佛之道叫做“忏悔业障,积集资粮”,通过一种回向的方式。这样佛道对我们就相当遥远了,我们没办法进入成佛的核心,只是在外围修资粮,然后通过回向。那佛道对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我们走上一个缘起的远路了。
还好,佛陀说了《法华经》!
我们对因缘法不能真空妙有,我们要么空,要么有。在空有中游动的时候,《法华经》告诉我们,你喜欢空也好,喜欢有也好,照做,但多一道程序:修学理观。通过《法华经》的理观,通过这种理观的真实法门,能够把前面的权法整合起来,叫做一佛乘。
我们凡夫的个性的确是不太一样。有些人是悲增上菩萨,喜欢跟众生接触的,所以他觉得行菩萨道就是:什么叫道场?工作就是道场!这种人也是有。他喜欢以福德资粮为他的主修。有些人喜欢修空性。什么是道场?在佛堂才是道场!他在佛堂里面安住一切法空,他觉得这个就是我的道场。
这些都没关系,只是请你加一个《法华经》的“妙法”进去。把妙法放入心中以后,你修的所有的法门,全部把你引导到菩提道上。《法华经》就有这个本事!你修的是人天乘,你修的是二乘的空性,你修的是菩萨道,都没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没学《法华经》,成佛之道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三阶段。我们一般可能就是先修人天乘,然后在人天果报里面享受一下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来觉得不对了,这个富贵有过失,开始发出离心,修空性,从安乐道到解脱道;最后再慢慢慢慢到菩萨道。
所以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如果你不学《法华经》,成佛之道对你来说是三个阶段。你学《法华经》,一次到位,只有一件事情就好了。你现在可以同时修安乐道,你也可以同时修往生之道,你也可以同时修成佛之道。所以《法华经》提供的是一种有效率的修学,你一点时间都不会浪费。
你说,我现在是要拼往生了。没错!还不耽误你往生。你佛号照念,你往生的资粮照资粮。但是你修《法华经》以后,到了极乐世界,你跟一般人不一样,你跟没有学《法华经》的完全不一样。到了极乐世界以后,你才知道《法华经》的殊胜。你现在还不知道什么叫《法华经》,等到你开始学到后半段的时候就知道了,所以《法华经》它的真实在后半段。一般你只要从安乐道到解脱道以后,那《法华经》就分高下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