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二十二面。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辛二的“颂求得法师”。释迦牟尼佛的因地是一个大国王,但是这个国王不是他所追求的果报,是他修六度自然招感的果报。其实他内心的世界是一个内凡加行位的菩萨,四加行的菩萨。
四加行的菩萨,他的内心跟我们凡夫的心不一样。他是“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他把道法的追求放在身命之上。从大乘的加行位来说,他追求的权法都已经几乎是圆满了。这三乘的教法要圆满,他才有办法进入四加行的。因为他要突破所有的权法的修学,要入见道位,入清净心了,那么这个时候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学《法华经》,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因为他最后要把他所修学的法相舍离,要会权入实,他只能够去跟善知识学习,说“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因为中道的实相,不是你自己可以无师自通的,不可能的。你有办法想出中道实相,那你就是佛陀的知见了。
所以,大乘佛法的特别就是,它不像声闻法,你可以远离人群,你可以躲在山上。你要是根器够,悟性高,你都不需要老师。你就看到四季的变化,你就知道生命是不能掌控的、不能主宰的,你就能够证得我空,入偏空涅盘,你不需要老师。但是大乘佛法,你一定要有一个老师教你。因为这个中道实相是不思议境,你怎么想都想不出来一念心性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你不可能想出来的,一定要有师父的,用文字来教导你。
辛三、颂受法奉行
时王闻仙言 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 供给于所须
采薪及果蓏 随时恭敬与
情存妙法故 身心无懈倦
释迦牟尼佛的因地,这个国王,听到仙人说“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他内心是怎么想的呢?“心生大喜悦。”这个人的大乘善根成熟了,从这种征兆来看,这个人得度因缘成熟了,所以就舍去了王位,随这个仙人到山中去修学。这当中他要实践他的诺言,供给于生活上的所须。比方说,上山去拾薪柴,或者去采果蓏(果是长在树上的木本的果实,蓏是地上的草本植物的果实)。采这个果实干什么呢?来恭敬供养他的师父。为什么呢?“情存妙法故”,为了要追求妙法的缘故,而身心精进没有懈怠。这个是说明他的求法精进无有懈怠。
辛四、颂结证劝信
我们看辛四的总结,释迦牟尼佛讲这段的目的是什么呢?
普为诸众生 勤求于大法
亦不为己身 及以五欲乐
故为大国王 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为汝说
释迦牟尼佛这件事情已经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了,他为什么在讲《法华经》的时候,特别地把他自己这段求法的因缘讲出来?
因为他要强调一件事,就是这个大国王为了一切众生的缘故,而勤求于大乘的妙法。他不为自身的安稳及世间的快乐,所以他即便做一个大国王,依然精进地修学佛法,终于会权入实,成就佛道。那么讲这段的因缘就是怎么样?引证。
诸位!所有的法门都必须要合乎两个条件:第一个,可修性;第二个,可证性。就是道、灭这两个原则。佛教跟一般的哲学道理是不一样的。哲理可能讲出一个观念,但是这怎么修、是不是可修可证实,它不一定。而释迦牟尼佛以他自己的成长过程为例,他一路走过来,从内凡加行位而到见道位,就是靠《法华经》的引导。所以“今故为汝说”,我当初就是这样子走过来的,从一种六度的功德相而进入到离相的清净心乃至于菩提愿,最后成佛了。所以佛陀引用他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引证一佛乘的因果。
己二、结会古今
把古今的这个因缘作一个说明。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
这以下佛陀就讲出这段因缘的一个过去的情况。说当时的国王就是我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我当时是一个内凡加行位的菩萨。而当时教授妙法的仙人是谁呢?就是提婆达多的前身。所以到此为止,提婆达多扮演什么角色?扮演善知识,启蒙师父。这是他跟提婆达多的一段因缘。
庚二、明师弟功满 分二:辛一、明弟子圆因报满;辛二、明法师妙果当成
我们再往下看。他悟后,到了见道位,称性起修,提婆达多又扮演什么角色呢?我们看第二段,庚二,“明师弟功满”。师父就是提婆达多,弟子是释迦牟尼佛,彼此因为这样的一种教授、学习的因缘,双方都功德圆满。这地方有两段。
辛一、明弟子圆因报满
先看辛一的“明弟子圆因报满”。这弟子就是释迦牟尼佛,因为学《法华经》,会权入实,而功德圆满。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 、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