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二、颂行法 分二:癸一、止行;癸二、观行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百四十二面,我们看壬二的“颂行法”。这一科是讲到<安乐行品>。安乐的意思,包括我们色身能够远离危险、灾难,也包括我们内心远离忧愁苦恼,所以这个安乐的意思是通于身心世界的。这个安乐到底范围有多广呢?小到今生短暂的安乐,大到来生以及尽未来际的大般涅盘的安乐,都是涵盖的。所以这个安乐包括现世的安乐,也包括未来永恒的安乐。我们凡夫的确需要安乐。
那么,这么一个广大的安乐是怎么成就的?主要有两个方法:一个是行处,一个是亲近处。行处就是理观,亲近处就是事修。
从修行的次第,我们要先成就理观。什么叫理观呢?就是我们内心的安住,你的心住在哪里。在安乐行当中,强调了心安住在一念的离相的清净心,这个是根本。
我们一般人的心是安住在自我意识。安住在自我意识的时候,使令我们内在的烦恼业力就变成怎么样?辗转相续,变成非常坚固,所以我们就很难去调伏、改变自己,因为你根本就错了。我们平常做了很多的功课,做了很多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行门,积集很大的资粮,但是为什么我们仍然发觉改造自己非常困难?因为你的心安住错了,你以自我意识为住。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我们从生命的经验,特别是最近这几百世的生命经验,点点滴滴地取相分别形成的。我们每一期生命当中虽然是生灭变化,但是有些特殊的人事的影像被我们取过来,然后留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每一生都会取一些或多或少的影像,这样生生世世以后,我们的内心深处就累积很多的人事的影像,就形成我们的思考模式。
当然,这个影像的形成不是一瞬间的,它是有长时间的积累。《楞严经》讲到自我意识的形成,讲到两个次第:
第一个,迷己为物。这个迷己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没有固定的思考模式,但是当我们的人生经验透过取相分别以后,慢慢地,人生经验的取着,就使令我们变成“物化”了。物化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思考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形成你有性格,你这个人有了你的个性。就像水,水是没有形状的,但是你把水倒到杯子里,这个杯子是方形的,这个水变成方形的形状;这个杯子是圆形的,它变成圆形的形状。所以迷己为物就是说,我们一开始本来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慢慢慢慢取太多相状以后,我们开始怎么样?包容它,承认它,所以就把自己的内心一个无形无相广大的心性,变成一种狭隘的自我的思想体系。这第一个,迷己为物。
第二个更严重,认物为己。当我们承认它以后,慢慢慢慢地就主客对调了。我们的心性本来是主人,这些影像是人生经验留下来的,是一个客人,结果它变成主人了,它来掌控我们的身口意了,而我们的本来面目慢慢地消失掉了。就是迷己为物,最后认物为己。
那么,这种情况如果不处理,就使令我们的修行只能够改造业力,但是不能改造思想。这个思想完全不能碰,这个意识形态的话,我们这辈子,你出生是什么思想,你学完佛以后,你走的时候,还是那个思想。就是这个人修行换汤不换药。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怎么办呢?
佛陀用两个方法,叫做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自我意识,你只要随顺它,那你就没完没了了。你要顺从它,说我的个性就是这样,我没办法改了,那你就顺从它去轮回。但是,你要挑战它,你要回过来找出“你从什么地方来”……自我意识它天不怕地不怕,它最怕你探本求源,怕你找它的根,因为它本身是一种虚妄相,它没有根的。它就是今生抓一点影像,前生抓一点影像,然后拼合、凑合成的乌合之众。所以,当我们一开始回光返照,哦,我的思想是前生累积的,前生又是前生累积的,一直一直找,探本求源,到最后,啪!觅心了不可得!就是说,原来我们生命的原始点是没有相状的,你原来是没有个性的。你还记得吗?你本来是没有个性的,你是因为不断地轮回,在轮回当中取着你的人生经验,慢慢形成你的思考模式的。
所以在修行当中,第一件事情,你要否定自我意识。这叫不随妄转。你今生要有大突破,你今生要往无上佛道走上一大步,第一个,否定自己,这个就是理观。所以它那个清净,我们前面说过,这个清净不是修来的。我们什么事修也没有,没关系。法身菩萨有理观的清净心,有事修的清净心,两个清净心都有,他理观、事修。但我们凡夫至少可以有理观的清净心,你道理上先认同这个事情,就是所谓的直下承当。我们现在是一个在外面流浪的孤儿,我们当然回不了家,但是你先相信你原来有一个家的,你先相信这件事情。你先相信你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你只是暂时不能回家,但是你慢慢地往家的方向走。所以理观就是完全靠信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