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听着不禁感叹,这青州兵本来就是青徐黄巾,现在不过被自己给正规化了,出兵徐州对于他们来说倒真是轻车熟路。
最后,众人商定了出兵事宜。
原先的冀州步卒,除了张合的大戟士,徐晃的弓步营,都整编到了青州常备兵里。这次将青州大部分精良装备,武装了四万的青州常备兵。连同六千骑兵、袁熙的戍卫兵,总共出兵四万八千多。
田丰、覃远、易荣、国渊等人留守青州,其余文武都随军出征。
■■■
就在众人筹备出征前事宜时,袁熙用青州最高长官的姿态,将在北海主持民众安置的王修征召到了临淄,协助田丰管治州郡。当然王修确实不负众望,其民政之才不在国渊之下。
这天,被传唤的太史慈也来到了刺史府。
太史慈去年被袁熙借去东莱,统兵维持当地治安。孔融现在名义上是袁熙的下属,所以太史慈不得不前来领命。
太史慈被人带到了刺史府的偏堂。袁熙与郭嘉正在这里“博弈”,跟太史慈交好的赵云也随侍在一旁。
袁熙让仆人给太史慈取来坐席,又端上点心果脯。
太史慈抱拳站立一旁,拘谨道:“下官职位卑微,不敢当此礼遇。”
“此处不是公干之所,乃少将军起居之地,子义你不必拘束。”赵云劝道。
“那请少将军也给子龙赐坐。”太史慈说道。
袁熙笑着让仆人也给赵云搬上坐席,并明知故问道:“子义与子龙可有交情?”
“前次与子龙一起救援北海,某叹服其武艺胆识,少不得私下讨教切磋,只是相处时日不多。”太史慈答道。
“我家主公也是乐于结纳,像子义这般青年英杰呢,不知子义可愿来帐下效力?”郭嘉说出了传召太史慈来的目的。
太史慈看看微笑点头的袁熙,又看看一脸期待的赵云,说道,“非某不愿,只是某受了孔北海大恩,不在其麾下效力无以为报。”
“子义此言差矣,你先前解了北海之围,救了北海一城百姓,此乃还了孔北海救命的大恩。再者,孔北海乃儒者文吏,子义一身好武艺,不在沙场上建功立业,难道要屈困于一城一地吗?”
太史慈知道孔融不是那种建立功业的君主,也有报恩后另投他处的想法,只是一时难以开口。
赵云劝道:“子义,少将军素怀壮志,治下百姓安居,军势强盛,正少了子义这样果敢武勇之士,何不来投,与我一起为少将军建立一番盖世功业?”
袁熙配合着拱手施礼,真诚说道,“子义万勿推辞!”
太史慈虽然激动,却不代表没有脑子,冷静下来寻思着道:“将军何故看上我这无名小卒之辈?”
袁熙朗声大笑,道:“之前子义北海城城下五箭突围,具有百步穿杨之能,足以说明子义的不凡;子龙可比我看的真切,你却不夸功,如此有勇有谋之士,尚不能为将,岂不是暴殄天物,或说谁还可为将?”
如果仅仅是刚才那一幕,袁熙却有夸大嫌疑,但是再加上袁熙的记忆和太史慈的自信,这一切却有显得异常的贴切。
因此此时两人,一个是觉得自己看到了良将,一个觉得自己看到了明主。俱皆欢喜。
太史慈单膝下跪,拜恩道:“子义谢过将军知遇之恩。”
袁熙松了口气,忙把他搀扶起来,柔声道:“子义何必行如此大礼,等到晚些时候,我让子义真的当上了独当一面的将军,再行谢礼也不迟。”
看着袁熙的礼遇,又看到赵云诚意的目光,太史慈再度抱拳跪下,“愿倾某之所能,为少将军效力!”
和太史慈寒暄一番,袁熙见他手中长弓遒劲,颜色苍翠,不似军中弓弩,不由问道:“子义手中可是弓弩,从何而来?”
太史慈面露深色,傲然道:“此乃我家祖传碧玉弓,遍观天下,我还未见过有什么宝弓能与之相比。”
袁熙心里诧异,心道不会是吹牛吧?你这宝弓再好,能有皇宫里的宝弓好?或者说自己家里的弓弩都可能比他这好。
但他观太史慈也不是喜欢吹牛的人,便想试看一番。
“子义啊,你这宝弓可否借我一试?”袁熙轻声询问道。
“自无不可!”太史慈马上把碧玉弓双手奉上,郑重道:“此弓五十又六斤,某臂力有限,可开七石弓。”
袁熙接住,果然入手微微下沉,轻轻摩挲,弓身也果然温润如玉,袁熙叹道:“不愧为碧玉弓,只是此弓能开七石,我却是不信。”
这个时候一石为一百斤,七石就是七百斤,太史慈说他能开七石弓。就是说在弓弦上挂上七百斤的重物,能把该弓拉开一支箭的长度的距离。看着太史慈单薄的身子,袁熙焉能信他?
当然这弓也不过才五十多斤,若说可开四五石弓,袁熙还能勉强能信,不过现在他当然不信。
宝弓和良将,袁熙都想试他一试。
看看到底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还是盛名之下无虚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