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并不想说话,但皇帝问了头上,也不好不说点什么,对于皇帝迁都之事,他心知肚明,皇帝对此事早已有了主意,只是碍于自己刚刚登基不久,根基尚未巩固,才不敢立即实施而已,否则,为什么会大量收敛国库,还将北方的大量物资运输到了南京!“
只是,眼下朱高炽登基不过数月,朝中局势尚未彻底稳固,加上成祖皇帝在位时,下南洋,北伐蒙古,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一系列的大手笔,耗费人力、物力,百姓多有怨言,民心思定,此时若行迁都之举,与国家,与百姓多有不利,所以他并不同意迁都南京。
细细想了一番后,杨士奇开口说道:“黄大人所言极为道理,迁都兹事体大,不可儿戏,陛下刚刚登基,朝中局势尚未稳固,百姓思安居乐业,此时若迁都,少不了耗费人力物力,怕是引起民心不稳啊?“
朱高炽闪烁的目光,闪过了一丝黯然之色,沉吟了一会儿,叹了口气道:“朕便是担心,一旦朕下旨迁都南京,满朝文武百官,北京的百姓多有怨言,尤其是在此定居多年的百官,他们不会接受,会引起更大的搔乱,所以朕才左右为难,迟迟没做出迁都的决定,只想等时机成熟后,再行此举?为此,朕先后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撤兵安南,便是为迁都做些准备,如今朕登基已有数月,百姓休养生息,我大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朕以为迁都之举可行?“
暖阁因为朱高炽的这番话,变得沉静了下来,众人谁也没说话。
半响,杨荣道:“陛下所言,也并无道理,迁都虽是大事,但我大明君臣上下齐心,迁都也不无不可?”说到这儿,杨荣看了一眼朱高炽,见他正凝神细听,接着道:“微臣只是担心,满朝文武百官在北京的官职不少,军中武将多是当年的追随的成祖皇帝的将士,他们的根基在北京,未必肯回去?”
朱高炽点了点头,道:“杨爱卿所言极是啊,朕便是担心这里,方才有所顾忌?“
一直未说话的杨博呵呵一笑,道:“依我看,陛下多虑了,南京汇集四方云华,作为都城,并不比北京差,再者经tai祖皇帝多年的营建,早已超过北京城,再者,靖难后,永乐皇帝在南京登基多年,当年追随靖难的武将也多在南京有家室,地产,陛下迁都他们未必不肯答应,微臣倒是觉得,陛下可以先试探一下群臣的反应,在做定夺?“
朱高炽双眼一亮,盯着杨博道:“如何试探?“
杨博捻着长须呵呵一笑,道:“其实很简单,太子在南京,陛下可以下旨让去祭拜tai祖皇陵,然后着手河运,待朝廷局面稳定,陛下可以学宣布将去巡视南京,以此看看朝中文武百官的反应!”
对于迁都南京,朱高炽势在必行,只是碍于局势,加上他也没父亲的那般铁腕手段,不免有些顾忌和担心,杨博的一番话,无疑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了,略一沉吟,道:“这个法子不错,朕不知群臣的态度,群臣也不知朕意,一番试探,也许对迁都更加有利!杨爱卿之言,深合朕意,此事就这么办?”
君臣又将试探的一番细节细细斟酌了一番,这一番斟酌,已经是落日黄昏了,朱高炽才摆手让众人退了去。
处理了一天的政务,朱高炽微微有些倦意,看了看窗外的天色,见夕阳一片,早已将皇城的上空染成一片鲜红。
^^^^^^^^^^^^^^^^^^^^^^^^^^^^^^^^
朱高炽重重的吐了一口,低声道:“摆驾去慈宁宫!”
太监海涛尖着桑喊了声:“皇上摆驾慈宁宫!“早已有两个太监躬着身子走了进来,搀扶着朱高炽。
朱高炽艰难的站了起来,跌跌撞撞的走了几步,忽然想了什么,扭过头来对着海涛道:“让人再送一颗还春丹来!“
“皇上,这还春丹一共只有二十粒,陛下这些时日,一日两颗,还有最后一颗丹药了?“海涛弓着身子道。
“这么快?“朱高炽皱着眉头嘀咕了声:”你派人去一趟乐安州,让汉王务必再给朕进贡三十颗丹药!“
“奴才明白!“海涛弓着身子应了声,望着朱高炽远去的背影,轻轻一叹:”皇上也太不爱惜身子了,那丹药是汉王所献,汉王什么心思,世人皆知,唯独陛下不知啊?“
“海公,陛下如此好nv色,这身子骨只怕——?”跟在海涛身边的一个白面无须的中年太监,见皇帝走远了,偌大的暖阁里再没旁人,才低声说了句。
“是啊,皇帝身子本就体弱多病,比不上汉王,当年的成祖皇帝便是因此而一直迟迟不立太子,原因不用我多说,想必你也知道吧?“
中年太监躬着身子道:“嗯,成祖皇帝想要立二皇子,汉王!“
海公公眉头微微皱起,眼里闪过一丝犹豫之色,望着看不见的朱高炽,轻轻叹了声道:“后来汉王多行不义,让成祖皇帝察觉,方才遂了文臣们的心,立了圣上为太子?成祖驾崩后,陛下坐了龙椅,当了皇帝,可如此不爱惜身子,这皇帝只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