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片刻,那片皇宫里,也不是谁先喊了一声:“皇上——?“
这一声响彻整个皇宫,人人听得清楚,杨荣心头一震,两道热泪立即流了下来,扑通一声向钦安宫的方向跪了下去,俯身磕头。
内阁其他人微微一愣,随即神‘色’一凝,扑通几声,纷纷跪下了下去,杨溥悲切的喊了声:“皇上——?“
也不知跪了多久,只听得那厚厚的宫‘门’内,传出一片嚎哭之声,声响整个皇宫。
嚎哭之声,从最初的一人,两人,三人到最后无论是宫娥、太监、‘侍’卫,以及当值的太医,官员都跟着嚎啕大哭。
内阁众人也是一片哭喊之声,杨溥泪流满面的看着杨荣,悲切的道:“杨大人,皇上,皇上这就驾崩了么?”
杨荣满脸泪痕的看着沉浸在黑夜中的钦安宫,许久才从嘴里吐出几个字:“皇上驾崩了——?”
^^^^^^^^^^^^^^^^^^^^^^^^^^^^^^^^^^^^^
《天下有争》算是完结了,这一卷写得有些长,也不知诸位喜不喜欢,但不得不说,这一卷小景的订阅,收藏都跟着长了不少,可见诸位还是喜欢的,这是小景最高兴的事情,下一卷小景取名为《京华烟云雪满天》从清明节开始上传,争取做到每天两更至三更,不断更,不弃坑,让诸位喜欢,最后说一句,已经写了两百多万了,那些还在观望,甚至有意养‘肥’的书友们现在可以上船,可以宰杀了!还记得当初我们说过的话,这条船很长,要上船,早些买票!
最近‘花’了大量笔墨写明仁宗朱高炽的为人,以及为政措施,很多书友看完后,认为我对明仁宗有些夸大了,一个皇帝再能干,也不可能有如此高的评价,甚至不少书友认为,明仁宗的贡献是被后世的文人夸大的,其实并没有什么贡献,对此我务必要说几句。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生于公元1378,卒于公元1425年,终年47岁。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成祖病逝后继位,在位仅一年就病死。他在1395年被立为燕王世子。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明成祖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五十万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我相信许多书友们看到了这里,一定会觉得,明仁宗并非那么没有用,他只是身子不好而已,心‘胸’,用人,识人都可以说是不输给当时的汉王朱高熙的,更别说后来,建文帝听从方孝孺的建议,以书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这一点既可以看出朱高炽的聪慧,同时也看出,朱高炽在建文帝的眼里,是个值得拉拢的人,再者,从他接到信后,原封未动地送到成祖面前,还可以看出他对人‘性’的了解,至少对自己的父王,比自己其他的两个弟弟要了解的多。
当然了,若就靠这两点,就说明他对大明有巨大的贡献,未免有些说不过去。《明史》对他的评价是:““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这份评价还是算中肯的,因为评价中,并非仅仅说他登基后的十个月功勋,而是将他作为太子时监国时的政绩都算进去了。
朱高炽真正对大明做出贡献,不愧他帝号中的“仁“字,大部分的功勋都归功于他在明成祖朱棣北征或北行,留守南直隶应天府并代行皇权、进行的六次监国,这六次监国长达十六年。
第一次监国永乐六年八月,朱棣下诏称迁都北京,并将于次年去北京,而命皇太子朱高炽监国。同年冬十一月,命丘福、蹇义、金忠、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等兼辅导皇长孙。
次年‘春’正月,敕令皇太子监国。除了文武除拜、四裔朝贡、边境调发的事情转上请行在(北京),其余其他常务都不必启奏,而由太子直接处理。命吏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辅导监国。而命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及户部尚书夏原吉等扈从明成祖北上。
同年二月,朱棣离开南京;次月抵达北京。都御史虞谦、给事中杜钦奉命巡视两淮,启奏颍川军民缺食,请发廪赈贷。朱高炽遣人驰谕立即发廪赈贷。此外赞善王汝正每次都向皇太子论说赋诗,朱高炽问杨士奇诗文高低,杨士奇则称诗文只会丧失志气,而读两汉诏令亦可观。其为政简明,平时刻苦与学习。永乐八年十月,朱棣返回南京,朱高炽完成第一次监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