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卑职该怎么做?”黑衣人盯着黎利眼里的狂热道。(
黎利望着墙上的画卷,道:“汉人皇帝以真命天子来收买人心,咱不能把这个给忘了。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
高祖文皇帝,姓杨氏,讳坚,弘农郡华阴人也。”
“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
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皇妣尝抱高祖,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皇妣大骇,坠高祖于地。尼自外入见曰:‘已惊我儿,致令晚得天下。’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次子也。母曰太穆皇后窦氏。生而不惊。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在相法,贵人也,然必有贵子。’及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巳辞去,高祖惧其语泄,使人追杀之,而不知其所往,因以为神。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
“tai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tai祖其季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你听听,汉高祖、光武帝、唐高祖、唐太宗、便是朱家皇帝那个不是弄些糊弄人的把戏,这些东西不仅文武大臣信了,百姓信了,便是史书也大为记载,不免有些可笑。
但不得不说汉人这套蛊惑人的法子,很有效果,本王往日疏忽了,今日得这小子提醒,也给了应对这小子的法子?“说完对着黑衣人招了招手。
黑衣日走了近前,俯下身子,将耳朵凑了过去。
黎利压低声音一切窃窃私语,黑衣人频频点了点头道:“将军请放心,属下知道该怎么做了?“
黎利又道:“此事需小心谨慎,不可有半分的泄露,否则……?“
黑衣人郑重的点了点头道:“卑职明白!”
黎利恩了声,摆了摆手道:“你去吧!”
黑衣人又抱了抱拳,这才转身闪了出去,不多时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
黎利等黑衣人的身影彻底消失了,才收回了目光,看了看手中的小报,讥讽的一笑道:“本王到要看看,你还有什么手段!”
时光飞逝,转眼便是来年八月,这一日,整个交州城内议论纷纷,青楼、酒肆,便是寻常的百姓家,也都说过不停,据有人传说,说昨日在平定王的府邸里,狂风暴雨大作,夜里伸手不见五指,忽的轰隆一下,天降惊雷,跟着突然天光大亮。有五彩祥云笼罩王爷的府邸,然后一把长剑从天而降,正落入王府的王爷寝宫里,然后便地动山摇。
王爷从梦中惊醒过来后,身体发有异光,形体也很特殊,“日角龙颜,重岳虎顾,舌文八字,项有浮光,身映日无影,两骻骈骨,项上隆起”;并且右手有一天然的“武”字,“能蹈空而行”,让人感觉光怪陆离。平日居住的卧室中常有云气飘浮,人们以为有神仙下凡,都不敢露头,直到天亮时,那光彩被日光所掩盖,雾气也不见了踪影,四周的百姓才敢出来查看,结果一看院了一颗参天大树被硬生生的劈开了人们大着胆子凑过去一看,便见一个足有半个人的高的铁盒,正完好无损的夹在了劈开的树干里,奇怪的是那大树被劈开后,却很好的夹住了这块盒子。
听得动静,黎利命武士下去看,见铁盒上写有文字,不过是斟料似的文字,浑然天成、不似雕琢,却也认不得,黎利让人将铁盒打开,众人先是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那清香众人从未闻过,淡淡的,却让人沉醉而不能自拔,众人越发好奇起来。
然后几个大胆的人,伸长脖子看了过去,里面竟是一个黄色的丹书,金光闪闪,这时有人从中走出,大声道:“:”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此乃天佑我安南!”
众人觉得奇怪,纷纷点头不止。
这时有大胆的侍卫打开丹书,只见光芒一闪,那侍卫吓了一大跳,但还是大着胆子打了开来,见丹书上有汉家的字儿,便大声诵了出来:“冬,蝝生。未有言蝝生者,此其言蝝生何?蝝生不书,此何以书?幸之也。幸之者何?犹曰受之云尔。受之云尔者何?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其诸则宜于此焉变矣。何休《公羊解诂》注云:上谓宣公,变易公田古常旧制而税亩,应是变古易常而有天灾,众民用饥,言宣公与此天灾饿后,能受过变悟,复古行,中冬大有年,其功美过于无灾,故君子深为喜而侥幸之。蝝即虫众,今谓之煌虫。始生曰蝝,大曰虫众。依《春秋》书法常例,书虫众而不书蝝生,因始生之蝝尚未为灾害。而《春秋》变例所以书蝝生者,因宣公于天灾后能反省改过复古制,故孔子为宣公侥幸而书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