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便是此意nbsp;正是如此,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礼的运用,大明也不例外,无论是朱元璋建文帝,还是后来的朱棣莫不是坚信“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从大明之初,洪武爷就定下以“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智勇,以功为己”。秩序,而要维护这个准则,自是以朝廷的礼部为行为准则了,这也是礼部为六部之中第二大衙门了,甚至威势时,一跃成为第一衙门。
而从永乐初年开始,朝廷能进入内阁礼部从来是作为首要人选,正是朝廷位置如此重要,朝廷不知多少人想挤破脑袋往礼部这个衙门挤,哪怕是来打酱油也好,重要肯熬,未必没有入阁的机会。
杨士奇明仁宗即位后,得以升任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他毕竟是个做大事的人,进入礼部后有意做一番大事,可侍郎能做的除了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外,还有就是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当时天下大定,加上西洋之行罢黜,礼部并没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但他的性子就是坐不住的人,从一叠叠的文书中,愣是找出了不少事情来做,这件事就是整理宗人府。
明初设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改称宗人府,其长官为宗人令,此职为亲王担任。但后来,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宗人府的事情,不专门设官,宗人府又归于礼部管理,而它所管辖的事都移交给礼部即其后事权归于礼部。
事实上这是一件得罪的事情,谁都知道宗人府是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撰写帝王族谱,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号世袭爵位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的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替他们向皇帝报告,引进贤才能人,记录罪责过失。职掌收发文件管理宗室内部诸事登记黄册红册圈禁罪犯及教育宗室子弟。里面住着的不是王爷就是皇子,真正的皇亲国戚,这些人在大明朝经过靖难后,虽没什么权力,可毕竟是祖子孙,又有王爷的头衔,架子不可谓不大,脾气不可谓不大,火气也不会少,所以若没些胆量的人,绝不会去轻易碰这个烫手山芋。
但杨士奇不怕,当年面对朱棣汉王的时候都不曾怕过,更何况这些早已没了虎气的老虎,整个礼部就他这吏部侍郎去统计这些宗人府的人数,以及那些礼部该记录的档案。
在统计的过程中,他发现虽说从建文帝登基后,就迫不及待的削藩,到朱棣登基后同样削藩,这些王爷兵权是没了,可日子过得更舒坦了,由于洪武一朝,洪武爷他老人家对自己儿子的溺爱,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只要不造反,基本要什么给什么。诸子哪怕胡乱杀人暴虐乡里,父皇也都能选择性的遗忘。
这些人经过永乐一朝的繁衍,宗室人数已经是开国时的好几千倍了,这些人按照规制,皇子封亲王,授以金宝金册,亲王子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印银册。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以二百石递减,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公主及驸马二千石,郡王及仪宾八百石,县主郡君及仪宾以二百石递减,县君乡君及仪宾以百石递减。自后为永制,可谓是不愁吃,不愁喝,但洪武爷忘算了一样东西,那就是他们的繁衍速度,从洪武至永乐末年,这些皇室宗亲繁衍的子孙已经大得吓死人,按照标准,朝廷根本负担不起,所以遇到天灾年月,朝廷都不够用,谁还能顾得上这些龙子龙孙呢,就算年月好的时候,也有贡米拖欠的时候,更别说朝廷那些言官御史没事盯着这些龙子龙孙,偶尔上几道奏折,骂几声,他们的日子就更惨,皇帝一时愤怒少不了打压,除去藩王之位,犯了罪也会被直接贬为庶民除藩,而子孙明明可以继承王位的也会拖上一年两年,而户部则以手续不全,对不起俸禄不能领,所以洪武爷留下的龙子龙孙日子过得并不太顺。
由于宗室受封人数不断增加,禄米成为明政府的沉重负担。藩王为了生存,也竞相非法占田,少者几千顷,多者数万顷,减少了朝廷的赋税收入,激化了社会矛盾,当然这也只是少数胆大的藩王,更多的藩王已沦为贫困户,他们的要求也十分的简单,弛松藩禁请田联自给试官自效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王爷无论是什么,对皇帝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尤其是成祖就是以藩王登基为帝的,所以后来继任者,不管是愿意不愿意,对于藩王多少都监视为主,如此一来,放也不能放,给吃的又嫌多,府上人数却不少,这样一来,许多藩王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们许多人在外面偷偷干些小营生,很多人甚至好多年都不曾添置衣物,许多人甚至为了多领一份俸禄,拼命的添置人口,跟多的则是紧着银子过日子,说他们是龙子龙孙不假,可日子有时候未必比得过普通老百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