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的总兵力来看,清军尚且保留了大量的军队用于最后决战,为了扩充力量,皇太极也顾不上许多,强征壮丁加入军队之中,高丽八旗和杂八旗在西安府一战之中被放弃,他们逃回来的人连同多尔衮从辽东带回来的少量高丽八旗士兵都被一股脑的充入了其他八旗的队伍之中,在陕西逃回去的溃兵也被分给了汉八旗等其他八旗之中。同时皇太极还将草原上的牧民大量拉入军队之中增加满蒙骑兵的力量,综合盘点下来,除了罗刹八旗没办法补充兵力之外,其他几个八旗多多少少都增加了兵力,另外皇太极还裹挟了八大家的人一起来京师,皇太极也知道这些人不能完全相信,既然自己要去京师,索性把他们一起带上,大家是一条船上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皇太极可不能把他们留在后面,给他们捅刀子的机会。如此一整合,皇太极勉强凑足了三十五六万人的兵力,一股脑全部拉到了京师城下。
就在青弋军集中在固安县的时候,皇太极的营地里也是一片人声鼎沸,多尔衮的军队在经过李自成的接济之后,总算是回到了清军主力大阵之中,此刻大帐内是鸦雀无声的场景,多尔衮和阿济格等人学着中原人的样子,负荆请罪,跪在皇太极的面前。虽然他们也知道皇太极在西安府被吴东明打的大败,但是皇太极是皇帝,皇帝是不可能犯错的,即便是有失败,那也是下面人没有执行好皇帝的命令,皇太极不可能自己责罚自己,但是多尔衮和阿济格就没那么好交代了。一方面是他们本来就不太被皇太极所喜欢,阿济格以前势头是很猛,多尔衮也不差,可是皇太极在阿敏叛乱之后就意识到,大清依然是强者为尊的社会,如果有一天多尔衮或者阿济格的实力强于自己,那么手下的那些人也许会投靠到多尔衮的旗帜之下。所以皇太极后期一直防着他们一手。
也只能怪多尔衮不争气,本来手里有不少好牌,可是先是多铎被青弋军俘虏,搞出了交换战俘的戏码,让多尔衮两兄弟的威信大打折扣,后面他们在高丽的成绩也不好看,这次更是把盛京都给丢了,任谁都能看出来,此时此刻能统领大清的有且只有皇太极一个人,其他人都是配角,还不具备跟皇太极争雄的能力。多尔衮和阿济格跪在皇太极面前,戈洛文也是垂头丧气站在一边,罗刹国为了建造棱堡也是煞费苦心了,戈洛文也觉得棱堡肯定能创造优秀战绩,可是谁能想到被青弋军用烟雾弹给轻而易举破解了,他们遇到的根本就是神一样的对手,无论觉得自己多聪明,作战多有把握,真上了战场就是被人家吊着打,连还击的手段都没有。彼得洛维奇脸色自然也是非常难看,戈洛文这家伙跟自己不对付不假,他没取得成绩,彼得洛维奇心里应该高兴才是,毕竟自己在西安府也经历了失败,就连沙皇大炮都变成了别人的战利品。可是现在,戈洛文跟他算是同一条战线的人了,因为彼得洛维奇是远征军总指挥,他们都要向沙皇负责,最终是要给沙皇一个合理解释的,彼得洛维奇败了,可若是戈洛文那边成绩斐然,彼得还能拿过来用用,给自己脸上贴金,现在好了,两边打的都难看,这让彼得洛维奇回去怎么交差,除非是京师之战大获全胜,否则他们回国也是死路一条,沙皇是绝不允许一个废物来统领他最精锐的军队的。
帐中所有人都不说话,空气仿佛凝固了,皇太极皱着眉头看了看下面的多尔衮和阿济格,若是放在平时,皇太极估计早就翻脸了,这确实也是个剥夺他们权力的好机会,可是现在,大战在即,临阵换将可不是一个上位者应该做的事情。多尔衮率先打破了这种沉默,“皇上,臣弟。”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自称一声臣弟也不为过,可是话刚说出口,多尔衮忽然觉得有些不妥,现在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姿态如果不放低,会有杀身之祸,他立刻改口道:“奴才丢了盛京,罪该万死。”阿济格也是磕头道:“奴才同样罪该万死。”两人砰砰砰磕头,旁边也没人站出来给他们求情,直到多尔衮的额头都在地上磕出血了,皇太极才一摆手道:“行了,都起来吧,你们演这么一出戏,故意给朕看吗?”多尔衮更是惊恐,口称不敢,皇太极一拍桌子道:“让你们起来就起来,看看你们,像什么样子。”两人这才战战兢兢起身,皇太极示意他们站到一边去,“大战在即,你们犯下的错误暂且记在账上,下去戴罪立功吧,如果还犯错,战争结束后,朕一并给你们算总账。”
不是皇太极不想处理他们,而是大清现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皇太极不想在他们二人身上浪费太多的时间。皇太极起身道:“目前的局势,大家都应该明白了,我们三十多万军队驻扎在卢沟桥附近,李自成的大军就在京师城南,城内是他的数万老营进行守备,但是战端一开,估计他的老营也要上去,这是最后的决战,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如果不能连同李自成一起吃掉正面的青弋军,形势就危险了,朕希望你们能明白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皇太极的下首是几乎大清国的全部精华,文武两套班子基本上都来了,他们也都明白,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国战,不成功估计就要成仁了,大清国一旦失败,就要退出关内,重新回到关外,而清国本身就是部落联盟,如果退出关内的土地,回到关外之后肯定是重新分崩离析,那么大清这么多代人的努力可就白费了,谁还愿意重新回到白山黑水间过渔猎的生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