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曾国藩的用人原则,莫连山回头再看三国时曹操等人的用人术,多少就能发现奥妙。
再回看曹操。
“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极端重要,他们在争夺人才中争夺天下,在争夺天下中争夺人才。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纵横稗阖,军事较量。也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曹操知人善任,宽宏大度,讲求民主,在革新吏制中选贤任能,使用得当,为后来取得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求才不拘一格,曹操一共下了三次求贤令,甚至提出对那些“贵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各州郡长官,名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的用人尺度是很宽的,所以他招纳的人才也特别多。
被他称为“张良”的荀彧以及才华出众的郭嘉都先后从袁绍那里投奔他。
跟杨奉作战时,他得了徐晃。
攻打徐州,他从被俘人员中挑选了张辽。
在官渡之战中,把张部弄到手。
这些人都为曹操出谋献策,立了大功,这些人都成了他的骨干力量、曹操三次出榜招贤,因贤求贤反映了曹操重视人才的思想。
礼贤下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人都渴望被别人理解、尊重,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在这方面的要求都很看重。
官渡之战时,袁绍70万大军与曹操7万人马对峙官渡,两个月后,曹操军力渐乏,粮食不足,陷入进退不能的困境正在忧愁不已时,袁绍手下的谋士许仪深夜来访,曹操喜出望外,连衣服、鞋子都没穿好。跌足出迎,远远望见许枚,就抚掌大笑,然后携手共入,并先拜于地。
许枚本来是在袁绍处受了委屈才连夜投奔曹操的,心中还忧虑曹操是否能“收录”自己,今见曹操以大礼相待,深受感动,遂向曹操献上火烧袁军粮食的计策。
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莫定了基础。
不计个人恩怨,官渡之战后,清理战场时缴获一批信件,皆是,曹中有人暗通袁绍之信.这些人心里终日惴惴不安,而有谋士建议“可逐一点名,收而杀之”。
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对这批书信,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这种明智的做法,使那些与袁绍暗中交往的人感激涕零,愿意为,操尽忠效命。
曹操善于用真情招揽贤才为己所用,曹操两哭典韦,三哭郭嘉就是很好的例子。
操在用人上讲究民主,让部下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看有没有跟自己的观点相符的,他从不先抛出自己的观点,以免束绮部下的思想。
每次战争前,他都召集大家,集思广益,操每当对军国大事作出决策时都要征求部下的意见。
这是他的事业所以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反映了他这位进步政治家的积极进取精神。
这在权力至上的当时,以一个管有兵。把持朝政,集兵权、政权于一身的诸侯来说是极不容易的一件事。袁术、袁绍这些人当初拥兵自重,但却败于曹操,这方面就是曹操取胜的关链原因。
刘备的很多策略方针都与曹操针锋相对,但在用人上,聪明所见略同!
刘备用人史上最精采的一笔是三顾茅庐。三顾茅庐表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思贤若渴。诸葛亮最终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这位经国济民之才未出草庐而知天下三分,提出了着名的隆中对: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蜀国后来基本上是按照隆中对来建设自己的国家的。不仅如此,诸葛亮最后决定出山,亲自辅佐这位皇室后裔。
诸葛亮为他妙计得荆州,使“困龙”得以人海;诸葛亮为他智取益州,使刘备最终称帝;诸葛亮还为巩固与发展刘蜀的基业八面应酬,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直至最后的“星落秋风五丈原”。
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后来的蜀国。刘备这一次用人的成功,奠定了他日后的整个基业。
刘备的另一用人妙笔是“以情感人”。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拜为异姓兄弟,义同一体,誓同生死。关、张二人死心踏地地跟随他出生人死,驰骋疆场,成为刘备创业的股肱大将。
刘备靠了关、张二人的帮助,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由一个“贩履织席为业”的贫民小儿一跃成为县尉。从此跨人逐鹿中原的行列,并最终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军事集团。
刘备用人可谓登峰造及。但他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导致后来蜀中乏人。
与刘备息息相关的是诸葛亮,但诸葛亮在用人上的问题,不及刘备一半!
诸葛亮在隆中时自称卧龙先生,才高八斗,诸葛亮一生征战无数,可谓战绩卓着。他通晓兵法之道,经常用兵如神,但在人才的使用上的一些做法值得大家深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