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十二年春五月,赵国高祖皇帝吕布传位。一代新老更替,并没有引发动荡。
吕璟继位,宣布改元开年,尊吕布为太上皇帝,封曹宪为皇后。钦定姜维为赵国大将军、司马朗、司马懿、郭淮为三公。司马朗为内阁阁首。
太子幕僚终于熬出头,开始步入朝堂之中。
有意思的事,在凉州的李儒还未死,听闻新帝登基,便上述言人老迈,不堪重用,乞表辞官。他终究是做过弑帝之举,是最开始搅弄风云的那一层人。
或许是觉得自己做过的恶太大,担心新帝登基之后会清算与他。所以李儒决定辞官自保。
从搅弄风云,到从容而退。
他的经历在别人口中,便是一个传奇。
新皇登基,大赦天下,轻徭薄赋。赵国上下,一片沸腾。
消息传入蜀中,蜀中上下一片平静。
便是前不久,久居成都的诸葛亮病死了,积劳成疾,抑郁而终。
他一个人,几乎处理蜀中上下所有决策,将蜀中治理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步。然而多年亲力亲为的结果就是积劳成疾。他撑着全靠的是心中的理想还未实现。但当知道北方的国家愈发强盛,他距离理想越来越远的时候,诸葛亮不可避免的抑郁了。
匡扶汉室,入主中原。辛苦这么多年,终究是一个梦。
然而让诸葛亮梦碎的是,他找不到合格的继承人。
马谡或许算是一个,但多年的相处,让诸葛亮知道马谡长于军事,并且心高气傲。所以他只能在心中叹息一声。然而,就在他不动神色决定要换一个接班人的时候,上天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他才五十出头,但已经活成七十几岁的模样。
才学或许可以传承,然而志向已经后继无人。年老的诸葛亮如何不知道,此时的蜀汉朝堂,已经保守为主,不再有匡扶汉室的决心和理念,甘愿成为西南一小国。
这是悲哀。
尤其是赵国越发蒸蒸日上,没有弱点。
或许并不是没有弱点,但至少现在的蜀汉挑动不起。而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蜀汉只能偏安一处。好在这个时代还有天险阻隔,诸葛亮还不担心蜀汉有倾覆之危。
他只是心忧蜀汉的皇帝官员,适应了静谧祥和的环境,还会不会再有北伐的决心。
然而不管怎么样,这些都和诸葛亮没关系了。诸葛亮死时,刘禅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地。
而此后的蜀国上层,开始对外界的消息感到迟钝和麻木。尽管上层官员依旧处理政务,底层人民的生活也还算是富足。但整个蜀国从内到外,都没有了一种朝气,有的都是得过且过的暮气。
以至于有人戏言,武侯殡天,蜀中尽无汉人矣。
而蜀主刘禅,在听闻赵国新老交替时,召群臣议论此事。然而却已经没有人,在朝中给后主建议趁着赵国未稳,出师伐中原。
不说别的,仅仅葭萌关,便让蜀中上下都觉得如同天堑一般。
蜀中的朝堂并没有什么朝气,因为他们实在是看不到什么希望。毕竟,在蜀中的聪明人基本都想方设法的跑出去。尤其是当吕璟上位,重用诸多世家中人,让蜀中世家看到了一丝希望。
若此时再不入赵,二三十年后,蜀中世家便被抛下了。
所以此时的蜀中不但不对赵国动兵,甚至有诸多家族打包北上,甚至还会有官员辞官不做。中原大国的魅力,便是如此。
蒋琬曾劝刘禅封锁国门,被刘禅拒绝了。
他说:“人各有志,朕怎能强求呢。”
诸葛亮死后,刘禅已经完全成熟了。他开始掌握权力,可以下达政令,用治国的方式治理蜀中。然而他并未如此做,而是以信任诸葛亮的方式信任蒋琬,将大权全部托付于一人。
他不想治州,更不想治国。
刘禅累了,与小黄门黄皓为伍,终日不理朝政。
他不愿意想该怎么励精图治,超过赵国。他觉得命运真的是无情的东西,把他推在这个位置上,一点选择的余地都没有。
魏国的诸葛诞和曹爽还在互掐,不过目前看来,诸葛诞占据上风。他的作风狠辣,和兄弟诸葛亮颇不相似,逮住了曹爽,便拼命去掐死,然后魏国政权上下,基本都会归于诸葛诞。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诸葛诞的根基太浅薄了,他只是和诸多对曹爽不满的朝臣组成联盟,曹爽此前逼迫的太深,以至于他遭受的反噬非常严重。而绊倒了曹爽,诸葛诞成为风头最大的人,但若是想要联盟维持下去,他必须要拿得出相应的利益。
于是,魏国开始贯彻九品中正制了。
此制度,原本是陈群所创交于曹丕,然而天下纷乱,曹丕面对赵国的时候不愿意大改,尤其是九品中正制的后果便是曹家和世家绑在一起。当诸葛诞为了维持联盟,他便拿出九品中正制,将魏国的世家拧成一条绳。
此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