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两台战斗机的风洞测试都取得圆满成功。
但是赵学成知道,想要实现战斗机在地效航母飞行器上的安全起降,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
那就是战斗机的起降问题。
对于地效航母飞行器来说,战斗机的起飞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操作。
因为地效航母飞行器本身就是以极快的速度在水面行进。
这为战斗机的起飞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动能条件。
战斗机只需要利用地效航母飞行器强劲的前进动能,在很短的滑行距离后就可以顺利起飞到空中。
具体来说,地效航母飞行器上会设置一个斜向上倾的跳板式甲板。
当战斗机起飞时,可以在甲板上先进行高速滑行,然后在甲板末端与地效航母飞行器的相对速度达到每小时200公里时。
驾驶员直接把战斗机拉起,就可以利用两个方向向量合成的结果顺利起飞。
这种起飞方式无需像普通航母那样极长的滑行距离,大大降低了战斗机起飞的难度。
但是,对于战斗机的降落,情况就复杂多了。
这对战斗机飞行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普通的降落方式是不可行的,必须开发全新的降落系统,才能保证战斗机能够安全降落在地效航母飞行器的甲板上。
为此,赵学成决定开发一套全新的战斗机助降系统。
这套系统包含了降落减速钩和自动着舰两大功能。
首先来看降落减速钩。
这是安装在战斗机机尾的一个铰链附挂装置,可以快速弹出一个带有钩爪的减速钩。
在战斗机准备降落到地效航母甲板时,飞行员会在正确的时机弹出这个钩爪,使其牢牢咬住铺设在地效航母飞行甲板中心线上的钢丝缆。
当钩爪咬住钢丝缆后,钢丝缆的阻力会迅速减缓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将其从每秒200多公里的高速减速到适合降落的每秒几十公里的速度。
这使得战斗机可以在很短的距离内完成降落减速,无需像常规航母那样极长的减速距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对降落场地长度的要求。
除了机械的减速钩外,赵学成还开发了一套自动着舰系统,让战斗机的降落可实现半自动甚至全自动化,大大减轻了飞行员的工作强度。
这套自动着舰系统包含了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模块,以及自动降落控制软件系统。
它可以实时精确测定战斗机与地效航母飞行器的空间位置关系,并根据两者的运动状态,自动规划出最优降落航线。
具体来说,这套系统的工作原理是:
利用装载在战斗机和地效航母飞行器上的双星座导航系统,实时获取两者的空间坐标;
根据坐标信息,计算两者之间的距离和运动状态参数,包括速度、加速度等;
将这些数据输入自动降落控制算法,计算出最优降落曲线;
自动控制战斗机的升降舵和方向舵,引导其严格按最优曲线降落;
在飞行员辅助下,控制减速钩的弹出时机和收放;
最终实现战斗机的平稳降落。
通过这套系统的协同工作,可以大大降低对飞行员的技术要求,使战斗机自动完成整个降落过程。
飞行员只需要在关键时刻进行简单的操作辅助即可。
这将大幅减轻飞行员的工作强度,也增加了战斗机全天候、全天候的运作能力。
针对这两项关键技术,赵学成制定了详细的设计方案和图纸,让相关研究院所和制造厂进行试制和装配。
经过多次地面吊装试验和飞行验证,这套助降系统的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特别是自动着舰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完全过关,为战斗机的安全降落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忙碌的研发工作之余,赵学成还抽空进行了第二期《种花科学》杂志的编撰工作。
这一期杂志的主题是清洁能源,主要描述了太阳能和核能在种花国内的应用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论文首先详细介绍了种花在太阳能发电站建设方面的领先技术。
种花的工程师们开发了多项太阳能电池效率和稳定性的提升技术,使种花产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使用寿命更长。
这为建设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站提供了技术保障。
种花在西北地区建立了数十座占地面积达到数平方公里的大型太阳能发电站,为包括城市在内的广大地区提供了清洁稳定的电力来源。
太阳能的大力开发,改变了西北地区的能源供给结构,使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同时,论文还详细阐述了种花在核裂变技术上的独特造诣。
种花己经自主掌握了第三代核电站的建造技术,使之在安全性和发电效率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全国已建成运营的核电站就有50余座,为工商业和居民提供了清洁高效的电力动力。
论文最后还展望了种花未来的核能和太阳能发展方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