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点点头,继续又问了几个人,王直一一做了讲解,终于到了重头戏。
朱祁钰又翻开一份奏疏,指着奏疏问道:“柯潜做得如何?为何你们要说他没有完成?”
王直恭敬答道:“陛下莫急,其实柯潜是这些人之中做得最差的,但是臣等以为,此事并不怪他。”
“那要怪什么人?难道他就没有做不到位的地方?”朱祁钰皱眉问道。
王直答道:“陛下,此事的确不怪柯潜,因为他负责的是江西南昌。”
“因为宁王出手阻碍?”朱祁钰立刻反应过来,追问道。
王直点点头,答道:“对,宁王出手了,南昌府知府苏任无力支持,从而导致柯潜无功而返。”
“原来如此。”朱祁钰笑道。
大明宁王一脉做出这种事情,对抗朝廷政令,的确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当年太祖分封诸王,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都是能征善战之辈,朱棣就藩北平,朱权就藩大宁,朱棣掌燕山三卫和辽东都司,朱权掌宁王府三卫和朵颜三卫。
建文登基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以八百护卫偷袭大宁,取宁王府三卫,这才有了反攻的基础,又从宁王朱权手里借到朵颜三卫,然后最终成功靖难。
但问题是,朱棣当年从朱权手中借兵的时候说的是靖难成功之后平分天下,但是等朱棣登基之后,便再也不提这件事了,朱权看清楚之后,便退了一步,主动请求改封到南方,但是朱权希望去的是江浙地区,例如苏州、杭州之类的繁华之地,朱棣直接拒绝了,而是提出了建宁、重庆、荆州等几个地方让他选。
不过荆州府在湖广,重庆府在四川,建宁府更是在福建,和苏杭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最终讨价还价之后,朱权才被改封到了江西南昌。
从那之后,宁王一脉就是朝廷严防死守的藩王,甚至出现过有人诬告朱权用巫蛊之术害人的事情,但是朱棣派人查过之后,并没有查到实证,只是从那之后,朱权开始寄情于道家,行韬光养晦之道,算是给朱棣一个态度。
后来仁宗宣宗登基,朱权又想折腾点事情出来,不过都被一一化解,然后朱权便知道自己已经彻底没希望了,于是又开始醉心文字,作了几本书出来,直到正统十三年才病逝。
如今的宁王是朱权的孙子朱奠培,正统十四年刚刚继承爵位,也许是家风传承,朱奠培也是才思充沛,锐意修文,尤其是其书法,远比朱祁钰那一手字好得多。
但是,来自后世的朱祁钰却是知道一件事,宁王一脉一直没有忘记太宗允诺的平分天下,时刻都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自己起兵打下来一个江山,不过这件事不是那么容易,宁王一脉一直积累了五代人,四代宁王苦心经营,这才在朱奠培的孙子朱宸濠那一代起兵造反。
不过也是他们倒霉,遇到了孔孟之后的第三位圣人王守仁,也就是后世许多人推崇的王阳明,这位大佬龙场悟道之后便几乎羽化升仙,建立心学,知行合一,奉旨平定南赣畲乱,正打算去福建平乱的时候得知了宁王朱宸濠起兵,顺手就将其平定,宁王一脉五代人的谋划仅仅坚持了四十三天。
宁王之乱发生在正德朝,属于朱祁钰重孙子那一代的事情,但是他们现在就开始积累实力了,起兵造反需要军费,朱祁钰推行开征商税,很明显阻碍到了他们筹集军费,宁王朱奠培出手阻止,也是情理之中。
朱祁钰笑着摇了摇头,在心中暗下决心,回头就让卢忠派人去南昌查一查,看看宁王一脉到底准备得怎么样了,如果可以,最好查出来点什么,自己也好出手把他们多年积累的财富夺过来,去做一些自己想做又没钱做的事情。
王直看朱祁钰摇头,心中咯噔了一下,他不知道皇帝摇头,是在嘲笑宁王一脉嚣张跋扈,看不清形势,还是在否定柯潜这位新科状元的能力和培养价值,如果是后者,王直禁不住想替柯潜说几句了。
朱祁钰却没有继续问下去,而是拿起最后一封奏疏问道:“这个应该就是刘吉的奏疏吧,说说他的事情做得怎么样了?”
王直见朱祁钰没有继续追究柯潜的责任,也乐得如此,立刻回答道:“刘吉的事情在这些人里做得是数一数二的,不仅将开征商税之事全面铺开,还给了苏州知府朱胜一个示恩于人的机会,所以,不仅商税已经缴齐了,还让整个苏州商界对朝廷的政令坚定拥护,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已经比商辂做的好了啊,为何是数一数二,而不是首屈一指呢?”朱祁钰出声问道。
王直组织了一下语言,这才说道:“与其他人不同,这个刘吉的手段有些偏激,虽然最后的结果不错,但是他的计划过于行险了,行差一步,苏州城就会发生暴乱,甚至有人起兵叛乱都不稀奇,所以此人可以大用,但是不能重用。”
“不能重用?”朱祁钰念叨了一句,随意的摇了摇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