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杨善精神一震,大声答道:“臣此行收获颇丰。”
朱祁钰也来了精神,问道:“杨爱卿快快说来。”
于是,杨善便开始缓缓讲述他这趟巴图特部的全部经历。
他本就是能言善辩之人,一趟出使被他讲得波澜壮阔,风生水起。
原来,自从经历完八月二十八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朝会之后,杨善便赶紧从朱祁钰这里领了旨意,紧赶慢赶地赶往阿剌知院那面。
他虽然在朝会上反水,没有按照孙太后的意思站出来弹劾朱祁钰,但是,谁知道朱祁钰会不会知道这件事。
万一他从某些渠道知道了呢?那自己这个右都御史可就坐不稳了。
然而,自己莫名其妙领到了这个出使的任务,也就相当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只要议和成功,那自己便是有功之臣,即使朱祁钰知道了自己的事情,看在功劳的份上,他也不会轻易对自己动手。
有了缓和时间,自己便有了回旋的余地,对于朱祁钰的不满,自己再想办法缓和便是。
当然,如果朱祁钰不知道,那就更好了。
在这个时候能够解决巴图特部对大明的威胁,那可是妥妥的功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位置正向着自己招手呢。
因此,杨善仅仅用了三天时间,便快马奔到了巴图特部。
结果亮明身份,要求见部落首领阿剌知院之后,却被告知,太师也先招阿剌知院议事,刚刚走了半天时间。
杨善当时就想追上去,结果被下属拦住。
杨善大怒,想以忤逆上官的罪名处置他,结果下属一句话便打消了他这个念头。
下属说,如果他现在赶上去,最有可能的就是在瓦剌大营中见到阿剌知院,那时候也先肯定也会知道了,别说议和这事,自己这群人能不能活着还是两说呢。
杨善冷静下来一想,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自己的小命要紧啊!
再说了,命都没了,拿什么完成朱祁钰布置下来的议和任务,难不成用托梦的方法?
“嗯,嗯,陛下安排的议和事关大明安危,我要留下这条命,来完成陛下的托付。”
杨善用这条理由,果断劝说自己放弃了这个念头。
于是,杨善便在巴图特部的大营外面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三天。
按照杨善自己的说法,这三天里,他和下属们是以天为被,以地为床,风餐露宿,茹毛饮血,几乎是吃尽了苦头。
没办法,杨善走的太急,只有几个下属和护卫跟随,压根没带什么行李。
按照他的想法,这一路几乎都在大明境内,沿途驿站自然会准备好一切。
至于到了阿剌知院那面嘛!
就冲阿剌知院提出议和这件事就能看出,他杨善去了,必然是好酒好菜侍候着,美人暖帐都会有。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阿剌知院居然被也先叫走,不在巴图特部大营。
即使他想进巴图特部大营,人家也不让啊。
所以,他只能在巴图特部大营外面住了下来,幸好阿剌知院的亲卫送出来一顶小帐篷,他才不至于真的露宿野外。
三天后,阿剌知院终于回来了,杨善立刻就入营相见,和阿剌知院谈起了议和的条件。
阿剌知院提出了三条议和条件,一是双方开启互市,明朝不得以任何理由关闭互市;二是允许明朝以赎金的方式赎买回阿剌知院手中的大明子民,赎金可以以货物冲抵,但是盐茶铁器等物必须占赎金的五成以上;三是明朝要以册封的方式给予阿剌知院一个王爵封号,这个可以秘密进行,不必公开宣扬。
同时,阿剌知院还提供了一个重要情报,也就是这次也先招他们过去议事的结果——各部备战,择机攻伐大明。
杨善对阿剌知院的条件进行了反驳,并且同样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是双方可以开启互市,但是需要巴图特部退出大明,回到草原再行开启。
二是被俘的大明子民要以表现诚意的形式予以释放,最起码要释放一半。
三是要求阿剌知院想办法让也先释放掉太上皇朱祁镇,能出手救出来也行。
至于册封的事情,杨善先行答应了下来,反正就是一封诏书和一颗金印的事情,按照他对朱祁钰的了解,这点事情朱祁钰肯定会点头答应。
经过二人反复争论,激烈辩驳,最终形成了决议。
一、双方可以开启互市,位置稍后商议,等蒙古与大明的战争结束再说。
二、阿剌知院先行释放三成被俘的大明百姓,以示诚意,剩下的百姓大明则以盐茶赎买,铁器杨善没有答应,这玩意是军国重器,现在大明还不够用呢,朱祁钰肯定不会同意拿这东西付款。
三、大明会册封阿剌知院一个王爵的封号,可以同样等到大明与蒙古的战争结束,但是必须公开。
四、阿剌知院承诺想办法劝也先释放太上皇朱祁镇,但是动手坚决不干,而且时间不能保证,只是尽力而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