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球队长时间处于重压环境下,卡瓦略的长传脚法能够成为发动反击的起始点。
一方面可以跨越对方中场的拦截线,另一方面也可以迅速将球权转移出危险地区。
当波尔图的防线被压制在禁区难以动弹时,他们极具杀伤力的前场三人组并不会过度回撤。
而会埋伏在半场左右伺机反击。
当卡瓦略控制住皮球后,德科、阿尔贝托以及德尔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开站位,保证前场各个区域都有足够的接球点。
也可以通过相互的轮转跑位吸引对方防守注意力,以获得短时间内的接球空位。
这种战术或许在今天会被人诟病为“碰运气”,但事实证明却在不少大赛中击溃的强敌,也是穆里尼奥战术打法的基石。
一旦拥有进球效率高、跑位意识出色的优秀前锋,这套战术就能够在保证体能的基础上将进球能力开发到极致。
是防守反击的最高哲学。
德科是前场拿球后的绝对核心,他的摆脱能力、盘带技术乃至于场上大局观都在当时的欧洲足坛属于翘楚。
在夺冠的欧冠赛季中,德科作为球队的进攻核心屡次有上佳发挥,他在那个赛季的进球数虽然不多,但威胁球传递能力却在整个欧洲足坛属于一流。
也正是凭借着如此惊艳的发挥,德科在2003~04赛季结束后以2100万欧元加盟了西甲豪门巴塞罗那。
有了德科作为兜底,前锋线上的德尔莱、阿尔贝托以及麦卡锡等人不用担心于炮弹输送问题。
他们或拥有身高优势,或拥有突击速度,在反击中无论是双快还是一高一快组合都能丰富球队的进攻体系。
德科在2003~2004赛季的欧冠中一共完成了6次助攻,顺利获得了当赛季欧冠助攻王,如此亮眼的助攻数据无疑侧面成就了波尔图的前锋线。
无论在什么时期,人们对于穆帅的第一印象总是与“防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的确,作为当今世界足坛最崇尚防守的主教练之一,穆里尼奥与瓜迪奥拉几乎走向了两个极端——后者将进攻玩转,前者则打造出最为坚硬的盾。
无论是日后单赛季仅丢14球的切尔西,还是名噪一时的皇马反击。
穆里尼奥这些让世人注目的战术都是在波尔图酝酿成型的。
效力波尔图期间,穆里尼奥将其对于防守的独特理解植入了球队的基因。
他的球队往往给人带来一种近乎无缝可钻的严密窒息感。
无论是中场还是后场始终保持极为严谨的站位,球队的防守轮转就像一台严密的机器,即便是最为优秀的进攻手也很难觅得一息空隙。
后场的防守讲究严密,而由攻转守状态下的防守则依托于边后卫的前插。
而在不同情况下,穆里尼奥还开发出具备一定压制力的高位逼抢。
有的球迷看到这里或许会疑问:穆里尼奥常常被人诟病“只会摆大巴”。
从实际效果来看,他的球队的确也更多强调后场的密集防守,何来高位逼抢之说呢?
这些不是属于瓜迪奥拉、克洛普这些教练的战术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穆里尼奥的高位逼抢使用或许并不频繁,但绝非代表他没有掌握这一技能。
早在执教波尔图期间,这位葡萄牙名帅便已经锤炼出一套临场应变的独特技能。
他在部分情况下会根据对手的整体状态、战术打法乃至于球员心态进行战术微调。
比如把较为保守的后场密集防守更改为具有压制力的高位逼抢。
不过与瓜迪奥拉、克洛普也有着明显的区别,穆里尼奥的高位逼抢并没有将全队11人糅合至一处。而是具有明显的割裂感。
具体而言,穆里尼奥并不会命令中后场球员进行过大幅度的前压,基本要求就是站住身位而已。
而对于前场球员的要求则更加具有冲击力,要求他们从各个方向封堵对手的传球路线,即便没有办法将皮球拦截下,也要尽最大可能阻止对方在短时间内将皮球渗透至中场。
配合上穆里尼奥“看菜下饭”的本领,高位逼抢在不少关键局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战术的优势是在面对中下游球队时往往能够一击必胜,抓住对方软肋迅速取得进球。
而在欧冠赛场面对强敌时,穆里尼奥就会恢复相对保守稳固的技战术思路,通过将整体阵型大幅度后缩保障后场的密度,而边路前场的球员则伺机前插反击。
2003~04赛季的欧冠,穆里尼奥的波尔图与西班牙的皇家马德里、法国的马赛以及斯洛伐克的巴尔代约夫。
从整体表现来看,欧冠初期的波尔图状态明显没有恢复到最佳,他们在小组赛中就丢了8个球,净胜球只有1个,若非马赛那个赛季的表现实在太过糟糕,或许波尔图的出线都会成为难题。
淘汰赛首战就对上了英超豪门曼联,后者将波尔图视为进入8强的大礼包,但事实却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