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猜测没有错!
这又是一座马其顿王国入侵时遗留下来的军事要塞!”
此时说话的是8名学士中存在感最低的一个人。
他几乎永远位于队伍的角落中,很多时候甚至会有意避开他人的视线。
就连学士内部对此人都不甚熟悉。
“历史学者胡克·劳尔,各位认识一下。”
默格温对这人颇有印象。当首席学士们敲定探险队大名单的时候,其他成员都拥有各自这片大陆的研究成果。
唯有这位来自亚平宁半岛的‘虎克·劳尔’,他对于古埃及文明一无所知。
即便如此,首席古文明学士“霍夫曼·海因西里”对他依旧颇为敬重,因为此人以一己之力支撑起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
拜占庭学士长久以来固执的认为罗马是西大陆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家。
千年之前,蜗居在亚平宁半岛上的罗马从一个散碎的城邦联盟,灭迦太基,灭波斯,灭埃及,巅峰之时国土面积将整座地中海包围其中,变成罗马内海。
千年之后,王国的国土面积虽说再不复往日的荣光,但商会的存在使得他们依旧无形之中统治着西大陆的所有国家。
无论国家财富亦或者宗教信仰,工艺水准,拜占庭帝国远胜于西大陆的所有王国。
他们继承了罗马的衣钵,并将“民主共和”二字完美的传承下来。
胡克·劳尔却坚定的认为罗马并非西大陆历史中最强大的国家。
被尊称为“奥古斯都”的盖乌斯·屋大维,也并非西大陆最杰出的帝王。
在罗马崛起前的数百年里,一个曾经名为“亚历山大”的帝王完成了更加惊世骇俗的成就。
他所带领的“马其顿王国”在国力巅峰之时,几乎占领了大半个已知世界。
第一个灭亡埃及的人,也正是这位亚历山大大帝。
学城之中绝大部分学士对胡克·劳尔的研究嗤之以鼻。
要知道,学城图书馆此时的藏书量已经打到了恐怖的5万3000卷。5万卷新旧古书中,关于这位“亚历山大大帝”的记载不过屈指可数的三五行。
只有两三本古老的手抄古书中隐晦的提到,埃及王国毗邻地中海的“亚历山大港”正是传承自这位国王的名号。
至于为何冠以他的名称,没有其他的答案。
所有学士之中,只有胡克·劳尔将这当成“亚历山大大帝”曾经存在过的铁证。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到了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古埃及虽说已经不再拥有千年前的荣光,但依旧是一头雄踞在北大陆的庞然大物。
想要说服高傲的法老,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土地...除了在战场上正面征服他们,没有第二种办法。
其他学士对他的设想当自是冷嘲热讽。
如果西大陆的漫长历史中当真存在这么一位帝王,如果他果真如同胡克劳尔所言,从西大陆一路将战火燃烧至古印度附近....他的王国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就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
罗马必然会有关于这所谓“马其顿公国”的记载。
不要说书籍壁画,吟游诗人至少会编纂出上千首歌谣不停歌颂他的战绩。
然而此时即便是拜占庭帝国资历最老的歌唱大家,也从未曾听说过“亚历山大”的名号。
与其说此人真实存在,倒更像是仅仅存在于胡克·劳尔的狂野梦境中。
胡克对身边的一切白眼与质疑不屑一顾。
这群质疑他的人,他们喝着咖啡吃着甜饼,居住在高塔之中研读先人古卷,而他自己却耗费三年,用双脚一路从波斯湾走到了古印度。
一路之上,他发现至少4座带有明显希腊风格的废弃要塞。
这些在战场上仓促建起来的要塞历经千年不倒,其中带有明显的地中海建筑风格,与周围所有建筑都显得格格不入。
这在和平年代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如果贵族获得封地想要建设城市,从当地挑选工人是最直接省力的办法,而东西大陆桥之上的建筑工人难以避免的要使用属于当地的建筑工艺。
一座完全只有地中海特点的建筑...这种要塞只有可能在战争中出现。
因为当战争爆发时,入侵者根本无法信任本地人来建设行军堡垒!
千年之后,当胡克劳尔伸出双手再次抚摸这些斑驳城墙的时候,这些要塞都已经变为集市,成阵,或者阿拉伯军队屯兵的场所。
翻修的痕迹是如此的如此的严重,以至于其他学士们看着他千辛万苦带回来的手绘图纸,根本看不出来他所提及的地中海风格。
胡克·劳尔对此并不介意。
真理注定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个运转平稳的稳定社会中必须要有9成的凡人即愚蠢,又勤劳。
真正的精英才能高举火炬,为后人照亮通路。
此番进入黑沙漠,他有2个目的:
1,继续寻找亚历山大大帝存在过的证明。
东西大陆桥是过分繁荣的人类社会,而如果这位帝王曾经入侵过古埃及,沙漠深处说不定会存在着并未受到严重破坏的临时建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