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处。
朱以海拿着河道总督杨文骢呈上来的最新山东黄河治理方桉,看了又看,最后提起朱笔,在上面批复同意。
随着皇帝朱批落下,朝廷针对黄河新河道的全面治理也将正式开始,一期工程总计划投入三千万块银元,为期五年完工。
之前各地也有修堤等,但也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规划部署,更别提什么配套工程,许多地方甚至以邻为壑,全都是在搞地方保护。
河堤修的也不够合理,有些地段就过于笔直,明显是经不住考验的。
杨文骢上任河道总督后,也从陕州一直到大清河入海口,一路巡视走访过来,整条黄河其实现在都有很大问题,但最迫切的还是山东段新河道。
现在山东段上千里,连个真正的河堤都还没有。
有些地段修了堤,可也未能很好的加高培厚,以至无岁不决,无岁不数决。杨文骢和河道总督衙门的官员们,认为修建一条完整且合理的河道大堤是河防根本要图,必不可缓之工。
而且还要根据两岸险情不同,修堤、加固方桉也应有异,就是险要处就得重点加固,险工加项宽四丈五,平工顶宽三丈,底宽以十一丈至十五丈为率,高以一丈六尺至二丈为率,这样险工得以有恃无恐,既平工段内,河滩渐渐淤高,尚有高出丈许之堤,可御漫水,日久雨淋风揭,不致损坏。
除了要完备两岸千里大堤,还要加强对入海口的整治,尾闾不畅,那上游修的再好也没用,杨文骢还特意考察了几处入海点,最后选定铁门关入海。
铁门关本就大清河故道,有八十余里之河形,愈下愈见宽深,可直通海口。
从铁门关故道入海,深挖引河,坚筑两岸大堤,则既可以束水攻沙,水势流畅,免遭泥沙淤滞、洪水泛滥之灾,还能使河海相连,海船通行,百货云集。
到时从铁门关海口,直接利用黄河航运到济南甚至开封,千里航运黄金水道。
杨文骢的奏折里关于治河,还有好几条建议。
比如以往黄河两岸村庄多,民捻多,甚至河堤脚一步之外,即系民地,连年遭灾,民情也苦。
如今黄河山东新河道要治理好,首先还是得先征好地,以大清河道为新河道,把河漕两堤距离至少留有二十里宽。
必须征地搬迁,当损小图大,保证全局。不迁,无以保民,无以保工。
现在山东光复,许多大清河两岸的百姓,也从外面返回家乡,朝廷必须得把这新河道二十里内的百姓都迁移走。
甚至两岸大堤内外,都还要至少留二十丈宽的空地,以种植柳树,既保护堤身,也是储备防险材料。
堤修好后,两岸河堤还得常设护堤巡河官吏。
杨文骢建议是征地时,把堤外地多征一些,然后就设为河工租田,专租给守堤巡河的河工,这地河工可以自己和家人种,也可以再转租给其它佃户。
这些地只租不卖,以保证守堤巡河的河工官吏们能够有稳定的收入,可以安心本职。
至于河堤内的河滩地,也当由河道衙门管理,招佃出租,让百姓佃种花生大豆等杂粮,然后收租以补充修河开支。
新修河段,还要建减水坝、分流闸,添疏浚船,设立讯厅、堡夫。
甚至等河堤修好后,还要进行二期的工程,对两岸小河道分投疏治,以免因为黄河改道后,对原来的一些河流的堵截等导致的新水患。
朱以海对这个计划,完全支持。
黄河不复故道了,可新河道没堤,不修不行,要不然一下水就发水泛滥,周边别想安宁,损失太大。
该出的钱还得出。
先修大堤吧,一步步来,以后还要清淤、修坝、支流等等工程,多着呢,这玩意就是个无底洞,但不修更是灾难。
现在修也有些便利之处,一是因明清大战影响,使的灾后的新河道沿线,百姓不多了,迁移起来较方便些,二来现在中原人口锐减,重新安置也有地去,否则要是盛世之时,这还真是个大难题。
反正不破不立,已经是破成这样了,正好破而后立。
甚至修堤工程,还能以工代赈,还能节省许多投入开支呢。
以前黄河故道,年年决口,一年数决,不仅是河道官吏贪污,以河工做发财手段,也是因为百姓繁衍日多,与河争地。
老百姓没地种,管你大堤,还是滩地,堤内堤外都种。
甚至都种到河漕边上,还修起民埝,所谓所埝就是两岸百姓为保护田地村庄而在河滩上修的小堤,随湾就曲,甚至逼近河漕,导致有些河面宽不及二里。
一遇大水,就会拦河逼水,有碍河流,容易使的河堤决口。
在晚明以来,整个黄河中下游的黄河河道,其实堤内的河滩上,都已经有许多村庄了,不仅仅是种河滩地,直接就盖房子立村庄,外面又修起埝子。
所以现在山东修新堤,必须得保证最少两堤二十里宽,必须得保证河堤内没有村庄,河滩地可以适当的允许百姓种些杂粮,但绝不能修埝建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