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袁绍被刺,命在旦夕
曹铄和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三兄弟告别,来到府衙书房开始忙碌。
这几天的高强度劳作,让接下来的几天都比较闲暇。
曹铄每天也就早会的时候要忙碌一下。
其他的时间,都是在熟悉扬州所有官员和事务。
贾诩不时地会过来,和曹铄谈谈扬州如今的形势。
恒阶偶尔也会过来。
不过,都是询问社科院建造的问题。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扬州治所的迁移问题,以及天策府的打造问题。
原本陈登选择的扬州治所在丹阳郡!
曹铄原本也打算这样做。
但是,随着社科院的构造,曹铄最终和众人商议,治所依旧在庐江。
不同的是,要对庐江进行扩张:那就是,将庐江郡和九江郡进行合并为新庐江。
之所以曹铄要选择新庐江作为治所,而不是丹阳郡。
一来,原历史里的东吴就是迁都丹阳郡的秣陵,并且改名为建业。
曹铄并不想将来扬州走原历史里的东吴老路。
二来,要迁治所,那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劳民伤财。
而扬州刚刚摆脱战乱没几年。
现在曹铄最想做的就是稳定发展。
三来,社科院已经在皖县郊区创建。
按照曹铄的计划,社科院会是将来扬州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如此重要的地方,自然也只能在扬州治所。
四来,将治所依旧安在庐江,确切地说,是新庐江,而新庐江这个位置,左毗邻荆州,右连接徐州,上通往许都,下连接长江。
一旦扬州出现变故,和其他地方有冲突,那么,从新庐江汇聚军队,出征,都是最方便的。
最关键的问题是,新庐江位置极其重要,治所在这里,那么,一旦出现变故,所有人除了抵抗,没有第二条路走。
那个时候,扬州的百姓也不会过于紧张。
有扬州官府坐镇前方。
只要扬州官府没有死绝,百姓的安危就不用过度考虑。
这样,能给百姓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安定。
贾诩、张昭、张纮、恒阶、田丰和沮授等官员聚在一起商议,最终也都赞同曹铄的想法,治所不变,依旧在庐江。不过,将九江郡合并过来,组成新庐江。
之后,曹铄又在早会上提出完善科举制度。
从原来的直接到庐江来参加一年一度的考试,变成推广到整个扬州。
所有学子,先在各个州郡参加一次初考,初考的题目由各个州郡的官员根据他们的州郡的实际情况出题,然后上报到新庐江,由新庐江的总考官进行审核,修改,然后发回州郡,作为州郡初考的考题。
而且,每年,各个州郡,每月初一都公布出他们缺少的官员岗位。
参加初考的学子可以选择中意的岗位,到各个州郡参加考试。
原则上来讲,都遵从就近州郡考试原则。
初考通过的学子,成绩合格,则由该州郡将身份上报给新庐江,检查他的资质。
资质没有大问题,则可以在该岗位实习一年。
实习期的俸禄,按照该岗位的一半给。
实习一年之后,他的政绩由州郡上报给新庐江,通过,则转正。
不通过,则下调或者免职。
初考通过的学子,还可以参加一年一次的会考。
会考的地点在新庐江。
会考通过的学子,在经过新庐江指定的官员的当面考核,会被安排到整个扬州做官。
不过,虽然将科举推行到整个扬州,但是,目前的人才选拔,依旧以各个州郡推举为主。
按照曹铄和众官员的设定,人才选拔,各个州郡推举占比六成,科举占比四成。
除了完善科举,曹铄还提出在新庐江建造一所学院。
曹铄给这所学院取名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的科目和社科院一般,分为:文科、武科、农科、传承科、医科、鲁班科、商科、细作科和国策科。
他们的先生,就由社科院的博士们担任。
扬州大学每年只在秋季征收一次学子,而且是通过考试,达到条件才能进入。
进入之后,学子需要挑选三科极其以上的科目。
每年还有期末考试。
通不过的则被退学。
而成功在扬州大学读书的学子,食宿全免,并且,每个月提供一定的钱财补助。
如果能够成功毕业,会颁发毕业证,并且包分配到指定岗位。
对包分配指定岗位不满的,凭借毕业证,可以到各个州郡的官府会见郡守。
在得到郡守的首肯,再经由他上报到新庐江,审核通过,则可以在该州郡为官。
最后一次商议的内容,则就是屯田和征兵。
曹铄和众官员商议,开始正式推行军屯和民屯。
所谓军屯,则是各个州郡的将士,分为三班倒,始终保证每天有一批次将士在耕种,有一批次将士在训练,有一批次将士休整。
军屯所得到的粮食,则作为该州郡的将士们使用,或者囤积起来,筑造成粮仓,将来作战时使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