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荀况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
这两年来,他通过用晋升的办法来促使秦人识字,这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让那些在识字上有天赋的秦人,全都对识字读书爆发了极大的热情。
而这,让他意识到,被动识字读书与主动识字读书,其中的差距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同时,他也意识到了,秦国这几十年来,纵横天下少有败绩,不是没有原因的。
所谓窥斑见豹,从识字读书中就可以看出来,同样精通战技的精锐之师,被将帅调用被动应战,与主动求战,其中的差距必定也是巨大的。
秦国数十年来,屡战屡胜的重要原因,便是秦国对将士的激励,已经深入到了平民之中。
至于各国···
他知道赵国那边,士大夫有军功可得重赏,平民包括农民、商人、工匠等人在内的人,一旦获得获得军功,仅仅只是减免徭役赋税,除此以外并无他赏,而奴隶获得军功则可以获得自由身。
而秦国则不然,这两年来,他通过秦人对秦法的了解,虽然秦人的军功爵晋升也难,但是至少也是有希望的,一旦打赢,大破敌军,那么冲在前面的秦军平民士卒,就有很大的希望能夺取对面敌军的人头,然后便能晋升爵位。
如此,对比秦赵两国对平民的激励程度,他便知道,在将帅能力等同的情况下,军队数量对等的情况下,赵军一旦遇到秦军,那就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
而这,就是主动的力量。
而在调动平民主动性这一方面,只有秦国做得最好,其他国家,包括齐国,全都不如秦国。
是以,这一年来,他一直在思索齐王所说的义兵问题,诚然,齐王所说的义兵很是令人向往,甚至即便没有政策的引导,也能爆发强大的战力。
但是,他也知道义兵的缺陷,那就是义兵之强在于君王,义兵之衰,亦在于君王,若是君王变换···
而秦国那边···显然,连连失利的秦王稷还有他那个举鼎而死的兄长,都不是十分贤明的君王。而秦王兄弟之所以能建立功勋,更多的是秦法的推动,而不是秦王自己。
而齐国现在的法律,在调用百姓主动性上,不仅不如秦国,恐怕连赵国都不如。
此时,荀况脑海中思绪快速流转,然后看了一眼身前的齐王,想起齐王的为人,觉得齐王是一个可以进言的君王。
于是,荀况脸色一正,拱手道:“大王,通过这两年来与秦人的朝夕相处,臣发现臣只需要确定赏罚标准,而后秦人就会主动完成臣布置的任务,甚至还会给自己增加任务,根本就不需要臣时刻拿着鞭子鞭策。
而臣之在齐也,见官府时常鞭策百姓,鼓励耕织,惩处懒惰,但齐人却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完成任务,免受国法责罚。
秦人与齐人如此不同,不知大王以为何故?”
田冀闻言,惊异的看了荀子一眼,见其一脸正色,知道荀子在跟他说一个严肃的话题,便跟着变庄重起来。
接着,田冀沉吟了一下,郑重的道:“这个问题寡人也曾考虑过,寡人以为其中最根本的,大概就是这两百年来,各国诸子所说的,我齐国忽视百姓吧。
我齐国百姓虽然富裕超过其他所有国家,但是,自管仲改革以来,便将国中各地划分区域,有专职工事的区域,有专职农事的区域,有专职商事的区域,百姓一旦被划分区域,就很难改变自己的职业,更不用说像秦人那样,只要能立功,就能成为贵族。
虽然秦国法律严苛,但最起码的是,秦法已经明确告诉秦人,只要他们达到条件,便能成为贵族,甚至是君侯。
就像那个被俘的秦将任固之父任鄙,便是其中典型。
所以,秦人有盼头,有希望,就能积极主动,而我齐人却没有。”
荀子闻言,立即拱手道:“大王英明,只是大王如此贤明,为何明知其弊而不改之。”
田冀笑道:“先生,主少国疑,大臣不附,百姓不信,敌国窥伺,此内忧外患之际,且为之奈何?”
荀子一听,想起齐国这几年的恶劣外部条件,还有那个叛国的宗室大臣薛公田文,甚至几年前乐毅打算另立齐王的事情,立即明白齐王的意思了。
孔子云: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想着,荀子拱手道:“大王英明。”
接着,荀子看着齐王道:“大王,今日下午,臣打算向秦人讲贫富,不知大王可否在一侧旁听,以观臣等教化秦人的成果。”
田冀闻言,笑道:“如此,那寡人今日就要一听先生高论了。”
“不敢。”
······
当日下午时分。
荀子在村中大厅中召集了百余读书习字进度最快的秦人,准备开讲贫富,而田冀则在大厅一侧旁观。
此时,众人坐定,荀子开口道:“今日开讲之前,在下想问问大家,大家在齐国已经呆了两年,也已经收获了一次粮食,并且第二次粮食也即将收获了,不知大家已经攒了多少钱,距离为自己赎身的钱还差多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