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四万清军,仓惶撤回城中。
福临急忙命人安排城防,并派遣快马,去洛阳向耿仲明、尚可喜救援。
这两王,拥兵十万,要是起兵勤王,或许能够帮助西清,稳住局面。
从皇宫参与议事后,孟乔芳回到陕西总督衙门,陕西众多官吏已经在衙门内等候。。
大堂内,陕西各衙门的官员,人心惶惶的站在堂内,注视着身穿黑色官袍,戴着碗帽的孟乔芳。
“有我陕西总督,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太子太保孟乔芳在!大清绝对不会灭亡!”孟乔芳一脸毅然。
众多官员看见总督如此有信心,心中不禁稍微安定了一些。
这时,孟乔芳安抚几句,便打发众人散去,各安其职。
待众多官员退走,大堂内便只剩下,孟乔芳和三个儿子,孟熊臣、孟熊飞、孟熊弼。
三人看见孟乔芳,如此自信,也都振奋精神,正要商议布防之事,孟乔芳却冷不丁道:“大清肯定会灭亡!”
孟熊臣三人,不禁眼睛瞪起,嘴巴张大,满脸惊愕。
三人怎么也没想到,方才还信心满满的孟乔芳,居然会这么说。
孟乔芳看三人神情道:“当然,为父会为大清战斗最后一刻!但大势不可违啊!”
老大孟熊臣不禁问道:“父亲,大清真到如此地步呢?”
孟乔芳点了点头,“如今大清与入关时无法相比。”
孟熊臣不死心,“叛军就如此强大!”
孟乔芳沉声道:“若只是王永镇、姜襄,或许还有机会,但洪承畴点醒了为父,还有南面吴三桂。大清本就不得人心,如今四面皆敌,距离末日不远了。”
汉中,南郑,北郊。
身穿金甲的吴三桂,站在周围便插旌旗的高台之上,下面五万精兵列成方阵,长枪如林,旗帜如云,杀气腾腾。
孙可望与众将站在高台下,望着甲胄反射金光的吴三桂,露出了欣慰的神情。
孙可望劝说吴三桂,现在天下大乱,南北混战。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肥腴,兵精粮足,向北可取关中,向东可下荆楚,拥有天时地利等一切成就大业的条件,大王还有什么好迟疑的。
在关中发生起义后,吴三桂终于在成都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汉讨虏大将军,建立周国,并以孙可望为辅义王,周国丞相,发布檄文,正式脱离满清。
当下,吴三桂为了抢夺关中,星夜赶至汉中,召集汉中兵马,准备兴师北伐。
这时,吴三桂站在高台上,目光扫视台下大军,没想到他老吴家,居然也有今天,他不禁雄心万丈。
“天下同苦闯贼,霍乱中原,百姓苦思大明,所以一听到清军为先帝报仇,本王立刻就派人前去迎接。然而清军入关,百姓沦为奴隶,屋宅遭受焚毁,本王才幡然醒悟,知清军并非为先帝报仇,光复大明之义师,实乃夺我宝鼎,奴役我百姓之胡夷。本王隐忍多年,只为复兴汉室,而今胡夷大乱,时机已至,本王欲取关中,以待真主,尔等愿随否?”吴三桂大声喝道。
高台下方,孙可望领头下拜,五万周军,齐齐单膝跪地,大声齐呼,“愿随大王,复兴汉室,夺取关中。”
数日之后,关中眉县,斜谷。
四处散落着清军的尸体,丢弃的兵器和燃烧的大车。
吴三桂身穿金甲,骑着高头大马,手提铁枪,马蹄踩着残破的清军旗帜,缓步前进。
在他的身后,一眼望不到头的周军,列队而行,中出斜谷。
斜谷本是险要,但如今清军,根本顾不到这里,驻军一见周军,便立时溃逃。
西安南郊,一对背后插着加急小旗的骑兵,从远处奔至,扬起一道黄尘,立时就引起了城头守军的注意。
皇宫内,福临正跪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灵位前,自言自语,“要是太祖、太宗在世,会怎么做?”
“皇上!”济尔哈朗不禁低声唤道,想要安慰,却无话可说。
福临几乎快落下泪来,自嘲道:“太宗和太祖,根本就不会被逼入这样的绝境,也只有朕,才会被叛贼弄得束手无策。”
福临越说越伤心,“太祖和太宗建立的大清国,难道就这么毁在朕的手中吗?”
他意志消沉,喃喃自语,“大清会亡吗?”
孟乔芳连忙磕头,抬起头来,一脸坚毅,“皇上,除非黄河断流,秦岭倾覆,否则大清必定万世长存!皇上,大清定会复兴~”
福临见他一个汉臣,都如此有信心,不觉受到鼓舞,振奋精神。
就在这时,满达海忽然进殿,跪在福临和济尔哈朗等人后面,低声道:“皇上,吴三桂叛变,叛军已经进入关中,正杀向西京!”
福临身子一晃,差点脑淤血,孟乔芳也是满脸惊骇,他着刚说大清不会亡,吴三桂就反了。
吴三桂乃汉将之首,他叛变,西京危矣!
勒克德浑几乎疯狂,王永强、姜襄、吴三桂杀来西安,那西安肯定守不住了。
“皇上,事到如今,只有拼了。让奴才点齐兵马,与吴三桂决战,重现萨尔浒的荣耀吧!”勒克德浑,已然破罐子破摔,狰狞怒吼,决定孤注一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