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畸形的贸易形式,其实是一种新型的三角贸易,随着一战的进行,两大阵营中,协约国还好,毕竟英法两国家大业大,还有殖民地在背后支撑,同盟国的钱包却被一众“中立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榨干。
而作为同盟国阵营最大的经济合作“伙伴”,东非精心为同盟国制订了一系列方案,来解决他们的资金压力。
如今,东非和同盟国的贸易总结而言,就是“什么都可以换”。
黄金自然是排在第一位的,根据东非政府的判断,同盟国中,大量黄金流向东非,协约国阵营里俄国的黄金储备也大部分流入东非。
而英法方面则有美国的竞争,而且随着美国国内产能的扩增,如今美国和英法两国的贸易,已经在1916年的8月份之后反超东非。
当然,这其中也有东非将贸易重心向南方国家转移的因素,虽然和欧洲的贸易利润更大,但是和同南方国家的贸易相比,这只是短期利益。
毕竟不管最后,欧洲战场的胜利者是谁,最终胜利者都将重新控制欧洲市场,并且将东非和美国这些域外国家赶出去。
不过,虽然在北大西洋面对美国的激烈竞争,恩斯特已经很满足了,因为事先准备,从1914年到1916年,两年时间里,东非就已经彻底回本,不仅还完了战前的贷款,而且从两大阵营手中获得了大量真金白银。
而且,目前东非在对英法两国为主的协约国贸易中,稍微逊色于美国,但是同样占据着大量份额,这些市场份额将会继续发挥作用,为东非带来更多的利润,一直到战争结束。
而今,东非和同盟国间的贸易,虽然随着苏伊士运河,和北大西洋航线的阻碍,大幅度下降,但是巴格达铁路线,依旧能为东非带来大量利益。
可是,即便如此,同盟国也面临着紧张的财政压力,艰难的支撑着巴格达铁路线的贸易维持。
所以,东非政府对同盟国的诉求,从债务,黄金开始转向人才,技术,劳动力,物资等一切可以变现的财富。
而其中劳动力变现,就体现在东非和同盟国之间的人口交易,东非为了开发南洋殖民地,并且为了在当地培植“莱茵人”,需要白人移民作为调剂,而其中,又以女性白人移民优先。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东非本土,波斯湾,南洋三个地方的三角贸易。
东非本土的商船将工业品,粮食,战略物资输送到巴士拉,再将巴士拉的欧洲战争难民,送到南洋殖民地,返航本土时再带上南洋地区的货物,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闭环。
当然,新三角贸易的规模,肯定无法和黑奴三角贸易相比,目的也不同,但是形式表现上没有太大区别。
……
卡尔带着满载乌克兰人的车队向着巴士拉东南的小镇法奥而去,一路上尘土飞扬。
波斯湾沿岸大部分区域,基本上都是沙漠,所以从巴士拉到法奥之间也不例外,两地间根本没有公路。
所以汽车只能在沙地上行驶,车厢里的难民,犹如猪猡一样,被塞满了后车厢。
扬起的沙尘落在他们的身上,并且往他们的嘴巴,鼻孔和眼睛里钻,他们可不像全副武装的东非人,带着头巾和墨镜,只能遭罪。
车速很快,毕竟从巴士拉到法奥的距离可不短,即便直线距离也有将近两百里路。
而卡尔的车队为什么要前往法奥,这也和如今巴士拉港的状况有关,目前巴士拉港的拥堵情况已经达到了极限。
所以东非政府安排的移民船只只能避开巴士拉,选择其他地区停靠,而路况的复杂,导致到了夜晚,卡尔一行人才正式抵达法奥镇。
连续几个小时的路程,让所有人都感觉又渴又累,卡尔从车上跳下来说道:“这一趟还算顺利,没有遇到抛锚或者其他问题,至少不需要在沙地里过夜。”
而这个时候,法奥镇的东非人员已经迎了出来。
一名干练的东非军官站在前面对卡尔说道:“卡尔科长,这次你们的速度可真快,我们可没有准备好晚饭,我还以为要后半夜,你们才能回来呢!”
卡尔对着这名军官说道:“法西少尉,这次主要是我们没有遇到什么问题,路上很顺利,所以就比平时早到了。”
“既然晚饭没有做好,就先给这些乌克兰人发一块饼干,让他们填一下肚子,他们可是已经大半天没有吃过饭了。”
这当然,不是东非人心地善良,而是食物能安抚人的情绪,这些来自乌克兰的战争难民,可不是安稳因素,毕竟他们如今身处异地,又是战争难民,还被同盟国如货物一样卖给东非,一个处理不慎就可能造成大问题。
法西少尉说道:“当然,先让他们下车吧!”
随后在东非士兵的安排下,车上的乌克兰人,按照男女被分为两边,东非士兵提着装满压缩饼干的木桶,开始给这些不知所措的乌克兰难民分发饭前“点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