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坊建成也才十年,此地就像是后世的外宾接待处,所有走海路的西边外商,几乎全在此地交易。
其中不少人心慕大唐繁盛,便将家人也接了过来,还有大唐律有明确规定,可以与大唐人通婚,但不得将妻女带走,所以在此定居的人越来越多。
整个蕃坊很大,按林三和所言,现在里面所居人口已达十万之数。
“纳税呢?”李厥边逛边问道。
“船舶靠岸时,市舶司会考量货物价值集中收取税费,所以倒也不存在逃税的现象。”
“多少?”李厥知晓市舶司的船脚税是十税一,就是抽取一成的货物上缴朝廷,但他不相信广州衙门如此的老实,只收一成的税,
如果真是那样,李厥都要骂他们一句愚蠢了。
林三和面上有些为难,这些他不知道能不能说,李厥回头看了他一眼,淡淡一笑,岔开话题道:“走吧,再往里走走。”
林三和松了一口气,再往里走,李厥看到了学堂。
一群金发碧眼的孩子,跟着先生一起念‘人之初、性本善’,李厥怎么都感觉有股子怪异。
“学堂是州府所建?”
“是。”林三和面上浮现一丝担忧,他也是官场老油条,自然能看出李厥的身份不凡,
而这里有些事,算是州所众所周知,但又摆不上台面的,他不清楚这些事告诉李厥会不会有问题,但李厥所表现出来的气场,让他又不敢不答。
“筹建的费用是从地方税收一栏支出?”
“是。”
李厥笑了笑,这就是地方官衙新增了一个收费项目,胡人掏钱消灾,地方上吃一点红利。
比如说建学校及请先生每月需要百贯支出,那么利用要征收这笔钱的理由,就可以对靠岸的海商多征一两个点的税,而这一两点肯定是不止每月百贯的,
多的部分地方官府落了实惠,而胡商也不会反对,毕竟自己孩子有了上学的地方,而且税征的高,他也可以将价卖的高。
十万人的坊市,转到天近晚时,李厥也才转了三成的面积。
“回吧。”听到他如此说,林三和暗松了一口气。
“明日一早,你在此等我,陪我逛逛码头,看看附近的渔市。”回到院门口李厥叮嘱了林三和一句,不等对方回复便进了院子。
吃晚饭的时候,狄仁杰和萧若他们回来了。
“本地商船靠岸税多少?”
李厥没有布置这个任务,但他相信以狄仁杰和萧若之才,肯定会打听这方面,而且必然能找人套得清楚答案。
果然,萧若回道:“船脚税与国律相同,十税一,不过地方上又新增了停泊、占位等税,林林总总算下来,差不多能达到十税三。”
等于说,一船货的三成是需要拿来缴税,看似很高,但他们卖的本就是天价,哪怕十税七,他们同样能大赚。
“歇着吧。”
“殿下,我们不查一下本地税务吗?”狄仁杰提议。
李厥没好气的瞪了一眼狄仁杰,这货就是喜欢找茬,每到一地总想着把地方上翻个底朝天,如果再能找到一两个典型以正法典,那就更好了。
“此地皆是他们的人,我们人力有限,便是要查又能查到什么。查到了,难道是逼着对方鱼死网破?
没查着,那咱不是成了笑柄!消停些,我们是来游历,可不是来查案子的。”
还有一点李厥没说,他相信岭南道不可能会在账面上做手脚,无非就是巧借名目,收的税多了些。
毕竟冯家现在如履薄冰,朝堂上期望他家犯错的大有人在,所以明面上,他们肯定会非常的小心。
不过就蕃坊之策来说,他倒是有些自己的看法。
对于这些胡人,他没有好感也没有恶感,因为是他们加强了大唐与异域的交流,也让大唐的丝绸、瓷器行销世界。
当然因他对原历史的不了解,所以并不知晓若是按原历史,再过两百年大唐国力衰败,这帮大食人在广州进行了肆无忌惮的抢劫和杀戮,
若是知晓这些,他或许对大食人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了。
……
第二日,一早他便出发来了码头,码头一侧便是市舶司衙。
站在码头眺望海面,虽说不上千帆竞发,但码头确实繁忙,远去的,到来的,港口几乎没一刻清闲。
走上码头,他刚好看到一船香料入港,这是一条吃水极深的大船,长约一百米,宽在四十米以上,远处看很小,走近了还真是个庞然大物。
他从没想过,木船也可以建造的这么大。
“此船能运多少石?”
王三和不是很清楚,便走到近前问了几句:“贵人,这条船是大食人从大唐订购,耗时三年,是一艘两千石的大船。”
李厥点点头,想看看市舶司是如何收税的。
还好,没有明显的错处,检查的也还算尽心,他没有看完全过程,因为每一种货物要卸下,市舶司的人还要上船检查是否清仓,
接着便是过秤,整艘船至少要一个时辰以上,当然很多时候,都是几艘船同时进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