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我
“记忆和观点方面的分辨工作差不多完成了……”
看着眼前厚厚的一叠记录,祝盒心中发出了感慨。说实话,他觉得“万我之一”这个试炼只要找到方法、让目标不要乱跑,就并不是特别困难,最多就是有点费时和费脑。
毕竟要记录并整合一万人的种种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于如果把所有选择整理汇总到一起就会发现,这一万个人没有哪个面对种种情形会做出与其他人完全一样的反应。
就像他们所在的房间一样,每个房间都与其他99个房间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但没有哪两个房间同时位于同一行和同一列的。
他们的选择也是如此,面对一个事件,很多人做出了大体一致的选择;对另一个事件,也有很多雷同的选择……但事件多了就会发现,没有哪两份答卷是从头到脚完全相同的,总归会在一些事件上的选择存在着差异。
经过了“记忆”和“观点”两道大筛,祝盒已经排除了不少人的可能性,因为这些人面对一些情境做出了他完全不可能做出的选择,这一部分人所在的房间被祝盒用黑色做了标记,以示排除。
还有一些人被祝盒认为是自己的可能性很低,他们大多没选出违背祝盒底线的选项,但在很多选择上都跟祝盒本人的选择存在不小的差异,所以祝盒认为他们是自己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保险起见还是没有把他们彻底排除在外,只是将关注的重点从他们身上移开。
最多的人是那种“跟自己有一点像又不那么像的”,大概有个四五千人吧。祝盒也说不太出来他们哪里不对劲,就是他们面对自己设定的情形做出的选择总是给自己一点不对劲的感受。
还有几个人被祝盒重点关注了,到目前为止,他们的表现都跟祝盒自己在心中预设的表现十分相似,只在细枝末节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过差异也只是出现在祝盒自身心中所犹豫的选项上,也就是说祝盒最终选择哪一个选项本身也是难以预知的。
祝盒看了一眼时间,光是做关于记忆和观点方面的测试就已经用了三十个小时了。虽然现在重点观察目标已经缩小到了十几个,但距离最终得出结论还差了一些距离。
能够真正分辨出自己与他人的“问题”……
祝盒苦思冥想了一阵,终于脑海中灵光一闪。
随着这道意念的出现,被困于方形房间的“祝盒们”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张巨大的白纸,还有尺规、铅笔、橡皮等物品。他们习惯性地看向面前的墙壁——之前,那位要他们回答问题,并且把他们送进种种情境之中进行考验,几乎拥有无穷威能、近乎神明一般的存在就是通过这面墙来与他们进行交流的。
但是现在,那面墙上空空如也。
一万个“祝盒”面对眼前的纸笔,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祝盒在空中看着他们的表现,他的目的很简单,他就是想看看这些人在“无要求”的情况下会用纸笔去写、去画些什么。
如果说祝盒的经历、观点、性格都算是平平无奇,并不罕见,难以同其他人彻底区分的话,那他的某一项爱好就显得不那么常见了。
在他的小时候,娱乐还没有那么多种多样,电子设备还没有完全普及的时候,祝盒有一个爱好就是“规划”。
具体是什么个情况呢?说来也不复杂,就是自个儿找张纸,拿支笔,把这张纸想象成一个房间,根据纸张的大小定一个比例尺,然后想象着房间的用途,根据用途把家居布局之类的设计画在上面。
最开始,大概在祝盒二三年级的时候吧,他的设计还局限于一个房间,或一栋房子。到了五六年级和初中的时候,他就开始规划学校、医院之类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群。
根据他对于这些场所的了解,在一块“区域”里放置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筑——诸如教学楼、实验楼,门诊楼、住院部之类的,把整体布局画在一张纸上,然后另外再找几张纸去逐层规划建筑内部的布局。
大到学校的操场、医院的广场,小到教室里的一盆花、住院病房里的一个衣架,种种事物都会呈现在祝盒绘制的规划图上,哪怕是细枝末节的东西也一样。
祝盒孜孜不倦地在纸上添加着内容,到了高一还是高二,他有了一个想法:既然已经有了学校、医院、小区、办公楼、商场、警察局……为什么不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变成一座城市呢?
于是祝盒就这样做了,他从规划一个房间、一栋房子、一个场所发展到了规划一座城市。他设计的东西也从建筑、物件扩展到了诸如交通线路、水电输送、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更高层面的东西。
为了让自己的城市更加真实,祝盒还曾经特意看过这些方面的书籍。
因为高考,到了高三祝盒就把这个爱好暂时搁置了。等到毕业,他又被光怪陆离的游戏世界所吸引,靠“规划”来获取乐趣的行为变得低效率了起来,那些手稿和图画就被祝盒抛在了脑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