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反身思维,古法今用(求推荐,求月票,求追订!!!)
张丰把两个影响价格的因数解释清楚。
又让朱棣用反身之道与之联系起来。
供求关系和商品价值,这些会影响到商品的价格,这一点,朱棣基本已经理解。
朱樉通过自己的臆想,将花魁联系起来,也明白了其中很多道理。
张丰继续说道:“你们还要注意一点,反身之道可不是这么简单的强制植入。”
简单联系起来朱棣能够做到,要深入还需要张丰点明。
“当我们作为局外的旁观者,我们的自我主张可以有选择性地影响或者不影响事实情况。”张丰喝了一口茶,把茶杯放到桌子边缘,继续说道:“而当我们身为参与者时,哪怕仅仅是去试图理解事实情况的行为,都已经改变了现实情况!”
张丰利用反身之道,在供求关系的影响市场中,加入了一个思考的参与者。
若是单独的去理解供求关系和价值因数,很多人都会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这是高中老师都不会告诉学生的秘密,除非你上到大学。
不把人的思维加进去,用供求关系只会导致误认为上涨的价格会一直上涨,下跌的价格会一直下跌,也会死板的认为价值被击穿,以后还会回来。
“懂得了这些东西,我们才能来做正确的决策。”
张丰说道:“现在你们在想想,曾经有人遇到粮食危机的时候,就运用过这样的知识解决过,这个人能想到吗?”
之前张丰就说过,处理这样的危机,大明不是首次,以前就有过,前人就有很好的范例。
朱樉果断的摇头,表示自己不知道,就算张丰把那人的名字说出来,他都不一定知道。
朱棣最后也放弃了,面有难色道:“张天师,我们真想不出谁能有这本领。”
“其实距离我们现在不远,宋朝时候的范文正公就用过类似的办法!”
张丰口中的范文正便是范仲淹,范仲淹死后谥号“文正”,后来就被人称之为范文正公。
“范文正公,居然是宋仁宗时候的范仲淹范文正公!”朱棣双眼闪过一丝光芒,说道:“张天师说的乃是范文正公在杭州救灾的那次,哎呀,我怎么之前没想到。”
朱棣一拍大腿,之前学过的,就是到了这个问题的时候,一时没有想起来。
这就跟在做试卷写答案一样,考试时候一直写不出来,一出考场,经人提醒,立即想到了答案。
张丰颔首道:“没错,正是杭州救灾那次,范文正公共用了三招,第一招,就是利用了供求关系。”
只有朱樉还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范仲淹好像听过,似乎文章也有读过一两篇,但还是忘记了,更加不知道他去杭州做了什么。
朱樉迷茫问道:“张天师,伱们说的什么杭州救灾,还有什么三招是什么?”
“在宋朝,杭州大饥荒,那会杭州城粮食购买不到,百姓把草根树皮都吃了。”朱棣替代张丰解释了起来,说道:“范文正公就用了‘慌政三策’,与寻常官员开仓救济百姓不同,首先范文正公就随着商户哄抬粮价,让杭州的粮食价格一路飙升。”
有这样优等生来解释,张丰顿时轻松了不少。
朱樉眯着眼问道:“当时的皇帝不把他砍了?”
朱樉的眼中皇帝就跟朱元璋一样,砍人如切黄瓜。
“二殿下,之前你都明白商人有趋利避害的特别。”张丰说道:“现在粮价这么高,你说商人还回不回来?”
这一言,直接点醒了朱樉。
商人趋利避害的性质他也知道,之前还想过用悬赏让商户回来。
“原来是这样,张天师,我悟了!”
朱樉蹦跶起来,满脸红光,说道:“你们是说把这些粮食的价格抬高,商人看到这么高价格,而且贪腐救灾物资的案子又结了,他们自然就会回来,这招夺笋,老阴了啊……”
这次朱樉说对了,商人趋利避害,没有害处的时候就会唯利是图。
只要利用好这一点,就能轻松把商户吸引回京师。
徐牢头一直在旁边听着,直到听到他们居然要把粮价抬高起来,满脸担忧,几位殿下是没关系,他回家还是家里的顶梁柱,粮价太高,影响的是他这种普通人。
徐牢头忍不住道:“殿下,张天师,老徐冒昧问一句,要是这样的话,京师的粮价不是会高到离谱?”
要有足够的价格才能把商户吸引回来,那价格必然高到离谱。
“不会高到离谱,反而会低到可怕!”
张丰微微一笑,示意朱棣解释给他们听。
朱棣会意,说道:“这便是刚刚天师说的供求关系,当年范文正公在杭州利用高价粮食把商户吸引回来,各地的粮商闻讯都纷纷涌向杭州,不乏还有一些路途遥远的。”
顿了顿,朱棣继续说道:“这么多粮食都到了杭州,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范文正公又下令,朝廷不再高价收粮,并让朝廷开始低价卖粮,这么一来,那些远道而来的粮商要想把粮食运回去,单独运费都比他们粮食还贵,更加亏本,只能想办法不断抛售,一度导致当时杭州粮食不值一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