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军虽然家大业大,终究有些入不敷出。
多少孤儿寡母,多少兄弟跟着一起吃饭,俺们格局小了些,确实是为了过日子啊。”
宋构深深看了他们一眼,心中长叹了一声,然后这才缓缓开口说道:
“本王没有其他条件,有的只不过是一句忠告,今日自己种下的苦果,反正日后也是你们自己承受。
北伐军也不归本王管,本来也只是北征军的监军。
如今梁国南边还剩下五洲之地,杨太尉自可取之,本王也会约束好部下,不犯秋毫。
只是杨太尉的奏折是跟本王一起递过去呢,还是有本王率先把奏折送至御前?”
范琼说道:
“王爷请稍等,一枝独秀终究是太过于单薄,总该是双喜临门来的痛快些。
且容我们这些大将商议一番,然后再同王爷一起把奏折送至御前,如此可成就美事也。”
刘延庆也是赶紧说道:
“大局已定,也不急于这一时,咱们得把奏折写详细一些,才能让官家了解前线的状况,否则反而不美。”
反正大将们纷纷是出口劝阻宋构,生怕他自己独吞功劳,虽说那本就是属于他楚王的功劳,而且他还让出了剩下的五州。
可感激归感激,利益归利益,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让楚王先一步把他的功劳报上去,那他们后面的功劳在报上去的时候就大打折扣了,谁叫楚王珠玉美于前呢?
一下子把管家给喂饱了,那他们这些工程该怎么办呢?
于是,连小蔡相公都亲自下场了,这可是他出阁入相的关键,不得不亲自下场搏杀一番。
于是经过相公们的讨论,功劳很快就分配了下去。
首先将军们瓜分了痛击耶律大石主力的功劳,原本一万的数字也被他们改成了歼敌两万有余。
然后再就是其他功劳的分润,在杨太尉的主持下攻下了一州,在小蔡相公的监军下又攻下了一州。
其中刘延庆和范琼各自领下了攻下一州的功劳,剩下的一州就有其他河东的将士分润。
等同于西军占据了四州的功劳,而河东诸军占据了一州的功劳。
至此,五州的功劳算是分配完毕了。
然后他们又做出了一个很骚的操作,居然当着楚王的面派出了800里加急,率先一步把他们大军得胜的消息传递去汴京。
而宋构用的只是六百里加急,这传递消息的速度自然是比不上西军。
宋构在他们争论的时候,早就快速的退场了,比起狗咬狗一地毛的场景,他可没兴趣参与他们的争论,于是迅速的退场了。
这天下来来往往不过是两艘船。
天下熙熙皆为利,天下攘攘皆为名。
……
大赵宣和四年七月八日,随着大梁国在南方的最后一座城池陷落,标志着大赵取得了北伐之战的胜利。
燕地百姓却遭遇了冰火两重天般的对待。
楚王麾下十二州,百姓安居乐业,军民秋毫无犯。
随着两浙路的船队到来,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占城稻,然后用极其优惠的价格出售给了民间,然后这种惠民的举措也安抚了新降的百姓。
甚至有一些不愿意走的契丹人也感慨道:在赵国的待遇可比在梁国好,还是待在这里不走了吧。
市民的生活趋于平静,随之而来的是商业大繁荣,无数的皮货贩卖,无数的生意找上门。
原本被关闭的北大门,打开了贸易的大门,以前很多商人梦寐以求的皮货在这边廉价出售,无数的牛羊被低廉的价格引进内陆,甚至成就了一批批的富豪。
如果说北征军治下是一片人间净土的话,那与之相反的就是北伐军的抢掠,他们没有良好的军纪。
也没有岳飞这样公私分明的执法官,从他们入城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血与火的浇筑。
杨太尉虽然三令五申,可依旧挡不住热情的西军汉子,他们根本就没有把北地的汉子当做自己人,哪怕他们已经归降了,那也是梁国的余孽。
各州城内宅门紧闭。
百姓们都不敢出门。
生恐招致大祸,已经有不少人家破家破业了。
西军这些年确实是很苦,特别是文官压制的最狠的那些年,西军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可是,西军的问题同样是不小。
其中的私军太多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资源分配不均匀的事情在哪里都有发生。
西军这些天为了功劳的事情打出狗脑子来了。
尽管西军代表着血性,可是他们的高层已经开始逐渐腐化,或许这跟大赵朝的养猪政策有莫大的关联。
尽管因为年年战争,西军腐朽的速度远不如京中禁军,可百年的时光终究能够消磨不少人的心性。
大赵文恬武嬉,文臣压制武将百年,这些统兵大将也就都自甘堕落,还有几个人心怀社稷。
私自敲打算盘,争权夺利,不比文人落后多少。
吃兵饷,喝兵血,偷编制,瞒报战功,苛扣军粮,杀良冒功又岂能少得了那些军纪败坏的西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