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平在攻关项目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将攻关人员分成了三个小组:理论组、建模组、实验组。
理论组由陆平担任组长,建模组由九章担任组长,实验组由后土担任组长。
三个小组分工明确:理论组负责空能公式的后续推导,建模组负责三维本宇宙膨胀模型的完善,实验组负责完成前两者的验证要求提供数据支持。
三个小组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空间科技的步伐。
想要短期内完成全宇宙的建模工作,显然是不实际的。陆平结合联盟的现状布置了具体任务,第一步先完成联盟现有小宇宙所在位置的局部建模工作。其中以人类的小宇宙为优先级。
毕竟事有轻重缓急,在文明的存续面前,谁都不可能做到大公无私。先保证人类的生存延续,这才是陆平千年以来的信念所在。
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初步成果。
这一天,一号小宇宙的黑洞出入口位置,飞出了一支舰队。
这支舰队并不是人类的主力战舰千幻飞船,而是各种专用的科研飞船和工程飞船。
舰队出现之后脱离了安全半径,在星际中疾驰了一年时间。
“报告总指挥,已经抵达一号小宇宙投影边界。”一名年轻的新人类看着定位图,向着陆平报告。
“停止前进,建模组、实验组准备!”
“建模组数据比对完成!”
“实验飞船就位!”
舰队内的各种飞船摆开架势,陆平一声令下:“锁定标准空间!”
“空间坐标已锁定,空间范围1立方米正方体!”
“发动切割,维持空间通道稳定!”
六艘飞船从不同方向发动了六道线性切割,六个切割面在三维空间中相交,切割下一个三维正立方体。
小立方体被切割的瞬间,就已经相当于脱离了三维本宇宙,进入了四维空间之中。
只是它的体积实在太小了,很快就达到了热平衡状态。它包含的所有能量都从有序变成了无序。
它的能量只有自身原本的三维动能,这些无序态的中性能量,就是它原本具备的能量。
同样的实验,这次进行了上万次的重复。最后实验团队带着这些无序态的中性能量回归了小宇宙。
接下来就要观察这些无序的中性能量,是否能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重新转化为有序状态。如果能,又是什么形态?
按照陆平的推测,应该是能够转化的。如果不能转化,那三维宇宙中这种无序态的中性能量,就应该普遍存在。
事实上,人类驰骋星系上千年以来,无论见到的任何物质,不管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它们全都是有序的。
也就是说,有序应该是物质和能量的常态,无序只是它们转化的过渡状态或者中间状态。
这些无序的中性能量就是空间能量所转化,这种无序状态下,人类没有手段去测量这种能量,也就没办法用具体的量词和单位来描述它们。
但是只要它们可以转变,人类就能将它们用数学或者物理量词来描述,从而反推空能公式中(V、K、C)之间的数学关系。
这里需要注意,V、C之前有过论述,都是已知条件,K在全宇宙范围内来讲是一个变量。但是知晓宇宙几何中心之后,在建立的宇宙膨胀模型之中,具体的空间坐标对应值则是一个可以求得的常量。
这个转化需要多长时间,陆平也没有把握。人类现在没有手段去干扰这一进程,只能通过自然时效的作用来验证。
能否转化成功,关系到陆平攻关的方向是否正确。他不知道守护者是如何验证这一转化关系的,但是他只能想到这个办法。
另外,通过这次攻关,陆平还有了一个重要的推论验证。这个推论在他最初发现空间动能和势能的时候,有过相关猜想,不过却没有理论来支撑。
当时他猜想,这个宇宙是多维宇宙并存的。按照高维势能特性来讲,高维空间迟早有一天都会蜕变成低维空间。
通过这次的攻关,他为这个想法找到了理论依据。
在宇宙奇点大爆炸时,奇点的能量无论多高,那它的总能量就是一个未知的定值。爆照之后,这些能量全部转化为物质形态,向着不同的维度疯狂扩张。
将空间也归类为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宏观物质内,由此可以推断,一切物质的动能都在随着扩张的距离不断增加,宇宙的总能量要保持不变,那一切物质的势能就得相应的同步减少。
空间势能不断的减少,就意味着维度的降低,也就是说高维空间时刻都处在降维的过程中。
可能这种降维的时间跨度很长,但是从理论上来看,宇宙的维度早晚有一天会回到零维,重新变为一个奇点,然后再次爆发。
这个发现不是要证明宇宙终将毁灭,而是让陆平找到了“升维”的思路。
空间的势能不断降低,动能不断增加,出现了降维效果。如果反其道而行,能不能将低维空间变成高维空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