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的结论就是《空间论》中,关于空能公式推导过程的最后一步。之前因为不知道k值,也无法确定E值,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无法明确。
现在四个条件都已知,想要反推出数学关系,一个初中学生都能完成。
经过数次的实验验证,三维本宇宙内空能公式被总结为:E=VKC^3。
式中E代表空间能量,V代表指定坐标点的空间体积,K代表该坐标点在宇宙膨胀模型对应的膨胀系数,C为光速恒定值30万千米每秒。
从这个结论不难看出,空间能量转化比质能转化高出一个光速基数。以国际单位m/s来衡量,能级高出10的9次方倍。
之前,无论是常规物质、反物质、负物质、暗物质,其核心其实都没有脱离质能转化的范畴。其中能量转化的能级变化,主要依靠物质自身的能级转化效率来决定。
常规物质聚变以后,除了极少一部分是转化为能量释放外,大部分物质是聚变成了新的物质。新的物质也可以进入第二阶段,再次聚变。
这样就决定了,核聚变技术,在单位时间和单位物质的基础上,所释放的能量远远无法达到质能转换的上限。姑且把这个上限称之为质能转换效率。
人类之前利用不同物质作为能量来源,只是在不断提高这个转换效率而已。
而空能公式则不同。
指定维度空间的能量,来源于宇宙大爆炸的内能赋予的动能,空能公式的原理是将这个动能全部释放,期间不再生成新的物质,就没有能量损耗。这部分能量来源于宇宙大爆炸的内能。
按照陆平的分析,这种能量转化方式,几乎可以认为是宇宙中所有物质最高效的能量转化。
这一观点建立在宇宙大爆炸模型之上,如果说在宇宙大爆炸之外还有更加高级的宇宙结构,那可能也会有更高级的能源。
严谨一点可以认为,在可见三维本宇宙以及与三维本宇宙共同存在的多维本宇宙空间内,不会存在比这种方式更加高效的能量。
这个公式的前提是三维本宇宙,与三维本宇宙一同存在的其他三维平行宇宙应该也同样适用。但是不适用或者说不能直接应用于四维空间和更高维度。
在四维或者更高维度空间内,单位空间V的体积比起三维宇宙来,是以单位长度的次方数增加;同时K值也会有所变化。
在单位体积都为1的前提下,光速不变,决定空间能量大小的就是它的膨胀系数K。
三维本宇宙的可观察范围是930亿光年,按照哈勃常数计算,在可见宇宙的最边缘位置,宇宙的膨胀速度大约为6.46倍光速,也就是说K=6.46。
在三维宇宙内K的变化范围在1~6.46之间(认定为宇宙大爆炸的初速度为光速),在光速的三次方为基数的情况下,它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三维本宇宙只是四维宇宙的一个投影或者一个剖面,当三维本宇宙的体积膨胀为a^3时,对应的四维空间应该已经膨胀到了a^4。
两者相比,体积膨胀多出了a倍,可以认为其膨胀速度也是高出了a倍。
现在设定一个边长为a的三维空间,膨胀系数为k的空间,那它的空间能量就是:E=VKC^3=a^3*K*C^3;
其对应的四维空间动能为:E=VKC^3=a^4*aK*C^3=a^5*K*C^3,
其对应的五维空间动能:E=VKC^3=a^5*a^2*K*C^3=a^7*K*C^3
其对应的六维空间动能:E=VKC^3=a^6*a^3*K*C^3=a^9*K*C^3
......
归纳为总结为,在三维空间及以上的多维空间内,高维空间的动能呈现等比数列递增,其比值为:a^2。
通用函数表达式为:E=a^X*K*C^3,
X为a的指数呈等差数列分布,其等差数列表达式为X=n+2。(n为自然数,此时与维度无关。)
为了将表达式可以转化为直接引入维度计算的数学式,将空间的维度设为n,n为正整数且≥3,带入式中可以演变为:
X=3+2(n-3)。
由此,可以总结出三维空间以上通用的空能公式表达式:
E=a^X*K*C^3,X=3+2(n-3)。
E为目标维度空间的动能,a为目标空间(三维投影)的边长(所有目标空间全部换算为正立方体,当然也可以换算成球体,那就是另一种表达式),k为目标空间三维投影空间的膨胀速度,C为光速常量。n为目标空间的实际维度,X为变量无实际意义,只参与数学运算。
在同一维度空间内,不同坐标空间的势能相对为零,空间膨胀的动能E就可以认为是空间的能量。
(作者注:以上观点只是为了本书的科幻理论原创,并不代表实际情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