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看见这一幕的歌手,这会儿还有点情绪。
心头哀叹这有多么不公平。
师生关系,同单位关系,这不是摆明了黑哨裁判偏心眼嘛。
可等到荆小强开口一唱,所有人哑口无言。
用开口跪来形容,绝对不为过。
老梁先上,他是标准的文工团派美声,唱的也是标准主旋律红歌,美声气势如钟,气宇轩昂得就像他穿上军装的样子那么庄重。
荆小强上台。
有评委马上问这是表演服吗?
俩军装评委立刻解释因为这位选手还兼了通俗唱法,那个很特别,因为待会儿又要唱,所以初赛就这样了,如果能进决赛,因为不是同一天,肯定会换表演服的。
周教授满带沪海老太太的喜悦细腻,根本不参与这种题外话。
黑色带锦纹的旗袍外面羊毛开衫,还有串挺漂亮的珍珠项链,现在只双手交握,把手肘放在桌面上。
已经提前摆好享受倾听的姿态。
这个美声比赛,还有麦克风。
荆小强都不想欺负人,或者说不稀得用麦克风影响自己发挥。
他现在对砖儿电视台的舞台绘景、化妆乃至设备都有点不信任了。
就因为站在那犹豫了下,白莲婷被同学们裹带着过来的时候,报幕正在饱含热情:“……文工团选送歌手,荆小强,他演唱的曲目是《神圣的战争》,请欣赏!”
没错,荆小强直接选了首前苏联歌曲。
他依旧是先给乐团那边深深鞠躬,然后才是评委席和观众席。
后者就是歌手们跟工作人员。
然后十指交叉环在胸前,有点像张三丰打太极球的起势。
其实这是个类似芭蕾舞的起势动作,胡德尔松练舞爱这样,荆小强却觉得有助于扩胸。
以定音鼓和大钹展开的前奏,就有这么恢弘。
已经把所有人的情绪代入,雄壮,激昂!
这首被誉为卫国战争纪念碑的经典之作,很多时候是用合唱的形式表达。
是很多华约国家合唱团必备曲目。
行家并不陌生。
可看着台上那个单独的身影,心中刚有点疑惑。
就看见荆小强展开双臂,仿佛把胸腔完全打开:“起来,伟大的国家,做决死的斗争……”
蕴含着怒吼般的厚重男中音,如同拍岸巨浪一般重重回荡在演播厅!
这个初赛演播厅面积太小啦!
不少民歌、通俗歌手,不由自主的挡了下耳朵。
这就是美声的魅力,把原本只是喉腔的发声扩大到了整个身体。
小喇叭跟大喇叭的区别。
用一己之身唱出隐隐然的浑厚重音,浩瀚磅礴!
空间回响、混响肯定也起到了一定的偶然音效……
接下来就是层层巨浪拍栏处了。
二战时期,前线已经死得尸山血海了。
亡国灭种之际,诗人写词,歌者谱曲,合唱团站在火车站高唱。
一群群疲惫的士兵,听到这歌声一下子都站起来,掐灭烟卷,静静听完就奔赴九死一生的战场……
合唱团一遍又一遍的送别一车车子弟兵。
一次又一次的隔着临时拉起来的有线电话传递到阵地上。
一个又一个方阵的阅兵队伍,听着这首曲子,直接上战场。
当时的歌舞团是要求到前线炮火下去演唱。
却被视为苏联红军最宝贵的财富,容不得半点损失,投入到后方动员中去才能带来更大的战斗力。
这可以说是文工团价值的巅峰存在。
荆小强也让这首具有队列进行曲特征的歌曲,一遍遍冲击现场人的耳朵。
“让高贵的愤怒,如波涛汹涌!”
“不让邪恶的翅膀,飞进我们的心房,祖国宽广的田野,不让敌人逞强……”
“为人类社会的垃圾,准备好棺材……”
“这是我们的神圣战场……”
非常强调情绪和气势,词句却非常简单。
就是一小段一小段的反复。
如果太复杂了,当年那些普通士兵也不懂,后来合唱团搬上大舞台也是反复四次。
可荆小强却把第一段用俄语,第二第三段用更符合美声发音的意呆利语罗马音,最后一段才回到俄语。
真不是他故意炫技。
选了俄语歌,他就唱啊,那些位评委啥的也带合唱团当然熟悉这首歌。
惊讶你弹舌音也这么好,不唱这个肯定不是原汁原味。
但你意呆利语感那么好,不唱太可惜了,那就再编排个罗马音的段落进去。
会者不难吧,就切换一下而已。
光是这两种语感的交替,就已经秒杀全场。
过去呀半个世纪,前苏联到俄罗斯阅兵式上,仅次于国歌的第二歌曲。
只要听到歌声,就仿佛能看见那些高昂着下巴去赴死的勇士。
演播厅里几乎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没有掌声,没有惊叹,接受从耳膜到脑腔的高压冲击!
这时候还会关心他穿什么衣服吗?
脱了羽绒服以后,就是那件绷得轮廓清晰的灰绿色体能训练T恤,加下面洗得发灰的迷彩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