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河南喜加一
玄宗逃往蜀地的时候,江南那时送来了一批贡赋,不过半路被长安截下。
彼时李亨已经回到长安,自然对这种当着现任老板面讨好前任老板的举动深恶痛绝,而后就派遣了第五琦下江南,负责改革和税赋两项。
后者好理解,但前者主要包含增加税目和改革币值,用现代的话简单来说,依旧是要把关内的窘境转嫁给其他地方,想办法给关内输血。
在吐蕃退兵之前,蜀地那边以粮食短缺为理由,拒绝了下半年的粮食运输。
按道理来讲,
他们可以拖延,可以请求降低标准,或者是多少送过来一些粮食意思意思,
但这不代表他们有拒绝的权力。
朝廷下令,地方不遵,是可以视同谋逆的。
但现在蜀地正坐着一尊大佛,朝廷敢下旨斥责,等于是当着如来佛的面说自己代表西天。
不少人还是这样的念头。
如来佛在哪,哪儿才是西天,长安那边,不过是黄眉大王的小雷音寺。
蜀地没吃过关内和其他地方的战乱之苦,自然也就更“体贴”上皇一点,李隆基在这儿过的还算自在,甚至有闲情逸致去想念死在马嵬驿的贵妃。
他觉得自己已经做的够多了,或者说,他除了配合,也就只剩下带着蜀地和儿子扳手腕争天下一条路可走。
他觉得自己相当配合。
所以知道关内战乱渐渐平息的时候,部分蜀地官员向他进言,请求减轻蜀地的负担,李隆基也就顺势答应了。
古代运输粮食,往往要在路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当李隆基决定让蜀地下半年停止运输粮食的时候,吐蕃恰好开始奔袭长安。
也就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李亨所期盼的蜀地粮食,并没有送到。
上皇还保持着之前的傲慢态度,告知蜀地情况的使者本应和粮队一起出发,而粮队没走,使者也就赶紧赶慢地走着,路上再消磨些时日,从蜀地到长安走上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也并不稀奇。
李亨坐在殿中,平静地看着郭子仪。
后者沉默不语。
“这么说,郭公您是不同意此事。”
“臣只是觉得,眼下吐蕃已经退去,长安和我军尽皆疲惫,无需再去追击。”
“无需...”
李亨站起身,来回走了两步,最后深吸一口气,停在郭子仪身前,抬手指向外面。
“你听到了吗?”
“......”
“朕问你,听没听到长安满城的哀声和埋怨,听没听到全天下对朕的讥讽和嘲笑!”
看着脸色发赤的天子,郭子仪低下头,心里,却蓦地想起另一个人。
魏王。
从带兵的层面来讲,魏王充其量也就比天子好一些,毕竟长时间接触兵事,多少能有点了解。
但尽管如此,郭子仪记得自己偶尔和颜季明合作的那几次,他总是选择信任手下的将军,军中事务无论大小,一定要和几名将军商议过之后再做。
看似繁琐,甚至听起来有些优柔寡断,但郭子仪明白,魏王清楚自己手下将军的才能,所以才会选择这么做。
而现在,无数忠臣良将早已向李亨证明了自己的忠心和本事,但李亨,却依旧不敢对他们推心置腹,甚至只把他们当做一种手段。
一种维持自己统治的手段。
今夜,长安城中会派骑兵追击吐蕃。
李亨希望的是能有所斩获,毕竟京城被围困这么长时间,他亟需证明自己并不像上皇那样只能坐着挨打。
李嗣业被亲兵架上了战马,他伏在马背上喘了口气,动作显得有些勉强。
副将于心不忍,走到他身旁,低声道:
“末将给您找个借口,让您留在城里休息,末将带兵出击就可以了。”
“不,不能这样。”
李嗣业嘴角扯了扯,像是在笑,他忽然捂住胸口,眉头紧皱。
只要动作稍微重些,就牵动了伤口,给他带来一阵剧痛。
李嗣业知道,这是天子的敲打。
当时吐蕃攻势太猛,天子是想离开长安的,李嗣业知道这事后,跪在城门口请求天子留下,这肯定招致了他的不满。
当时封爵是假,憋着气打算事后再整自己才是真。
“其实,陛下他...”
“不用你说,我明白的。”
李嗣业揉了揉伤口,平静道:“我受国恩而得以为将,就算是死在路上,也是死得其所了。”
“传令,出兵。”
“喏!”
月明星稀,夏夜难得出现的清风徐徐吹来,稍稍吹散了人们心里的阴霾。
长安城外一片死寂,借着月光,能勉强看到吐蕃人残留的营帐和满地狼藉,一阵散碎的马蹄声忽然出现,停在了这里。
一名骑兵跳下马,仔细查看着吐蕃人留下的痕迹,他牵着战马,略微深入了一些,忽然呼吸一窒,看到了让他手脚发凉的画面。
营地的中央,像是吊干肉一样,吊着数十具尸首,身上衣衫褴褛,看样子应该是被俘虏的百姓,虽死犹且瞪大的眼睛,像是在诉说死前遭受的折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