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丰年
为了国家,做出点牺牲是必要的,有时候甚至是自己的身体。
在自己爽到的时候,还能团结各个势力,何乐而不为呢?
瑞雪兆丰年,纷纷扬扬的大雪,掩盖了过去一年的伤痛,人们在雪中漫步,开始希冀春日的温暖。
长安城内的第一批作坊投入生产,以往长安东市卖的都是各类奢侈品,现在则是将它们量产,以降低质量来提高产量。
反正是外卖的。
长安商行建立的时候,天子亲自到场观礼,举行了“剪彩”仪式。
当然卖出去的也不全是次品,
沿海地区进贡的部分特产,则都在加工之后,被转而卖到远方。
罐头一词,出现在长安商行和诸多工坊建立之后,被天子盛赞为本年度最能打的产品之一。
据说这玩意的制作工艺,就是天子亲手写出来的。
当然,在没有现代工业的帮助下,这些罐头的保质期没有那么长,但也能作为奢侈品畅销了。
但只要送得快,甚至能让吐蕃赞普同时吃到甜腻的荔枝罐头和咸腥的海鱼。
不光是吐蕃,西域诸国的胡商也开始大量采购罐头。
其中量最大的,莫过于“泡菜罐头。”
长安城外的暖棚里,开始大量种植各式菜蔬,因为大量采用盐腌渍,所以保质期会更长。
人工暖棚需要玻璃,这也并不算太过困难。
西域诸国靠近沙漠,多内陆咸水湖泊,而其中则盛产烧制玻璃所需的碳酸钠。
安西那边很快派出了使者,对皇帝的要求表示不解,同时隐晦地告知颜季明,其中一路上所需的花费将空前庞大。
如果天子没有下定决心,那最好还是谨慎行事。
除了看起来有些穷兵黩武之外,颜季明不像是一个听不进话的皇帝,在思索了几天之后,他想起了另一个烧制玻璃的办法。
中国古代其实早就有了烧制玻璃的条件,唯一大量缺失的就是原材料。
这使得就算是烧出玻璃,也是夹杂了大量杂质,且透明度极低。
烧出透明玻璃的要点是两个,一个是碳酸钠,另一个是铅。
西方最初烧出品质较高的玻璃时,同样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所需的代价较高,玻璃的价格因此依旧昂贵。
德国在中世纪时,利用加工过后的草木灰,代替了产自盐碱湖的碳酸钠,降低了成本,再加上“吹制法”,将玻璃加工成小块的薄片,最后在制作过程中添加铅粉,就能得到透明度较高的玻璃。
当一块玻璃烧出来的时候,烧玻璃场的匠户和围观的大臣们都跪在地上,高呼万岁,但他们根本就不理解这东西的实际意义。
中国古代的琉璃更是奢侈品,但实用性低,易碎,导热性高,价格高昂,远不如陶瓷,所以,基本上也没人往深处研究这东西。
在城外首先搭建起来的玻璃暖棚,被传唤过来的农夫们还以为是到了天上仙宫,齐齐跪在外面叩拜,没人敢走进去。
颜季明看到这种场面,心里有些压抑。
为这一刻,他之前努力了两个多月。
但现在,他忽然有些动摇了。
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足以让自己开始推动这个时代。
无论是从何处,他轻轻一点,到最后,就会变成无可阻遏的巨浪。
历史滔滔,前浪一潮,后浪一潮。
颜季明看到听到他们高呼万岁的声音,眼神逐渐平静。
他要的,
就是今朝。
“这暖棚虽好,但以臣看来,关中土地频频大旱,相比于这里,不如在河北、河东之地推行此法,至少能多产些蔬果。
只是这玻璃对于平民百姓而言,现在价钱,仍是过于昂贵。”
李萼站在他身侧说道。
第一眼看到玻璃的时候,他也惊为天人,本以为陛下会拿这玩意当做贸易商品来用,毕竟它现在的价值,只要陛下愿意,将会变得无比昂贵。
吐蕃的赞普,将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数量庞大的牛羊,只为了在布达拉宫里铺上它们。
但现在,陛下开始推行烧玻璃场,将此法散播出去,惠及万民。
“等再过两年,这玩意就不会太值钱了。”
颜季明摇摇头。
大魏境内,若是没他的允许,谁敢炒这玩意的价?
九族不要了?
回到宫中,贵妃李氏迎上来,眼神勾人,颜季明叹了口气,跟着她到了殿内。
“妾听说,陛下将那烧玻璃的法子,直接传了出去?”
“对。”
李珂叹了口气,把玩着颜季明的头发,道:“宫中收益少,陛下若是将此法留在手中,皇家也能多一分收益不是?”
“颜氏人口不多,上下也就那么些人,河北烧瓷场的分成,就足以供他们过活,再加上我父亲和叔父、还有几个兄长,都有官中的俸禄,何曾需要多少收益。
朕是天子,要钱,随时都有,光想着往自己的口袋里扒拉钱算什么事。”
李珂叹了口气,嘟囔道:“只是想着那么多钱,平白流到了别人家口袋里,总觉得心里不舒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