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也是奇怪得很,当代的列国之君大多数比较不正常,小折腾还算是能让本国臣民撑得住,一些喜欢大折腾的国君则是将国家搞得乱七八糟。
曹君姬负刍问他国执政本国的事务在目前属于正常操作。
现在的贵族在某些事情上非常有操守,他们被问政的话,不牵扯到自身利益为前提,一般是能给予提出问题的他国国君一个自认为合适的答案。
某种程度来讲,有他国的国君来向自己提问,是个贵族都会一种爽感从脚底板泛到脑门顶,认为自己的贤名得到远播,距离成为“不朽”已经不远了。
那个“不朽”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郑国无所动。此事有违郑欲盟我之意!”中行偃看上去颇为恼火。
他们已经集结大军来到“虎牢”这个地方。
按照既往的套路,晋国集结大军南下,再招呼上一帮小弟过来助威,郑国不应该被吓得马上派人过来投降吗?
他们南下之前,郑国执政子驷已经派人去“新田”表达归附的意愿。等到他们真的南下,郑国却是没有半点动静,是在玩弄晋国君臣咯???
幸好晋国并没有向一帮小弟多吹嘘,比如大军一到郑国就会投降之类。
要不然的话,他们来倒是来了,郑国却没有什么表示,该是多么丢脸的一件事情呀!
中行偃看向了士匄,眼眸深处多少是有些幸灾乐祸。
晋国划分战区进行得并不严谨和彻底,划出战区之后还是能互相伸手,谁负责那一边则是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范氏和赵氏共同负责南边,出了什么幺蛾子都要算在范氏和赵氏头上。现在已经算是出了幺蛾子,谁都知道赵氏力所不逮,大部分的锅肯定要让范氏来背的。
士匄果然有些炸毛,说道:“不若大军开拔南下?”
郑国的胆子肥了啊!竟然敢戏耍晋国?
尤其是,郑国知道晋国集结六个“师”南下,没马上派人过来投降也就罢了,国内甚至没有发布动员令。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郑国将晋国以及一帮小弟当成了空气。
中行偃看向国君,说道:“请君上示下。”
国君的目光则是在几个“卿”之间来回扫视,问询意见的态度很明显。
打郑国这种事情当然没问题的咯。
他们这一次南下本来也想在郑国身上取得收获。
只是吧,打郑国不能揍得太狠,主要是使郑国屈服于晋国,再勾引楚国发兵北上。
过去的例子中,一旦郑国投降晋国,没有任何疑问都能让楚国炸毛,相信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按照既定计划,晋国应该在郑国身上收获一波,将楚军勾引北上,再坐视郑国重归楚国的怀抱,然后再暴揍郑国再次获取收获。
晋国君臣商定的这一套方案里面,一点都没有拿郑国当“人”看,视为“羊”的意思太明显,利用之余还要一再薅羊毛。
“郑国无信誉,亦无道义廉耻,我自不必顾忌。”国君直接给郑国进行了宣判。
这个就是郑国作为一个老牌投降国的原罪了。他们在晋国和楚国身上来回摇摆,导致晋国和楚国根本无法信任郑国,面对怎么处置郑国时,楚国和晋国产生的想法就是单纯利用,不会去顾忌郑国的死活。
晋国和楚国对郑国的毫无顾忌不用担忧来自于“国际”的谴责,一切只因为谁都知道郑国是个什么鸟样,没有任何人会有多余的同情心。
从这里也就能够明白子驷为什么要自我削弱的脑回路,他认为郑国太强得不到晋国和楚国的真心接纳,又要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来改善“国际”对郑国的看法,挽救郑国的信誉度,再对晋国或楚国进行真心诚意的依附。
现在该是靠拢向晋国或楚国,包括子驷在内的任何一个郑国决策层还在观望。他们要知道的是,未来到底是晋国或楚国会在争霸战占上风,还是继续保持那种针锋相对的局面,好进行相关的评估。
这个评估对郑国来说无比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他们的未来,一旦判断错误将十足要命。
吕武一边听着众人商议,一边想道:“郑国在等楚军北上跟我军打一战,谁赢就会投降谁。”
晋国君臣的商议结果是,暂时不以整编军团模式进行操作,由士匄和赵武临时组成一个混编军团,带两个“师”先行南下。
在商议过程中,中行偃多次表达反对意见。
他不是反对出兵南下,反对的是搞什么临时混编军团,认为这么干是在瓦解晋国的制度。
话说得一点没错,晋国设立“常务卿大夫”这个职位,两个“常务卿大夫”搭一个班子,分设“将”和“军佐”来作为一个军团的正副指挥。这个是既有的制度,暂时看不到该制度的弊病,怎么能乱玩呢?
然而,中行偃话语权不足的缺点爆发了。
士匄直接提出家族私战的作战模式,使用晋国第二才子的口才,先后说服了国君以及多数的“卿”,临时混编军团的提议得到通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