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臣的身份取代旧主成为一国之君,不是没有相关的例子。
比如成汤取代了夏桀,还有姬昌取代了帝辛,不都是以人臣之身干挺了旧主吗?
问题是两个例子都太久远,并且作为大领导的周天子固然不行了,但是当今的岁月依然是姬姓诸侯到处都有的时代。
晋国的公族打从事实上已经不行了,韩氏留在晋国成了一家独大,他们有的是办法取代晋国公室,需要担忧的是来自外部的压力。
吕武将韩起送走,回去大帐陷入了沉思。
按照韩起的暗示,一旦韩氏取代晋国公室,韩氏不是不能将老巢挪给汉国,并且还将“荀”地也一并给出去。
中行吴已经放弃了“荀”地,作为交换是获得了晋国东北部的一大片地盘。
这样的交易很有必要,不然就是荀国的都城远在西边,大片大片的疆域却是在东边,两块地盘还被晋国给拦腰切断了。
同理,士匄也跟晋国交换了大量的城邑,一样是出于实际的需要。
吕武这边就没有那样的烦恼,建国就是各座城邑改换城头的旗帜,压根就不需要迁徙人口和转运物资。
遭到肢解的晋国非常苦逼,都城“新田”成了一个突出部,只要汉国想的话,不用多久就能玩一手兵临城下。
并且,晋国的城邑分布成了一种狭长的现状,源于大量的城邑城头改换旗帜,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山川地利可言。
吕武心想:“现在没地理课,韩起不至于完全不懂这个吧?”
最为肥美的南方落到了范国的口袋里,西部和北部的交通要道变成了汉国的地盘,东侧只要荀国愿意就能出兵吞占晋国城邑使两块疆域合并。
这种局面之下,韩氏哪怕是成功玩了一手取而代之,开国之后就是一副被三大强国紧紧裹住的局面,有意思吗?
其实哪怕韩氏在当下跟着立国,局面一样对他们好不到哪去。
韩氏最应该做的选择是三选其一投靠,韩起这么选的原因是心里接受不了。
毕竟,韩起跟吕武、士匄是同辈,少年时代就认识了,朋友成了一国之君,国家看着也很强大,自己建国却会是小国,心态能平衡吗?
另外,作为小辈的中行吴成就也远远超过了韩起,还是以一种抱大腿的方式获取那等成就,必然使韩起心中变得更加苦闷。
韩起可能知道哪怕是晋国公室取而代之也极可能是爽一把就死,关键是不试试怎么都会觉得不甘心呀。
或许,只是或许啊,韩氏能够获得很好的机会,不但成功取代晋国公室,还能解决面临的困境。
说到底,韩氏也是公族,曲沃能代翼,他家就不能代曲沃吗?取而代之不过是历史重演而已,遭到的非议不会太大,还能是在短时间内平复内部,有余力窥探外部的。
敕封结束,影响却会有一段时间极长的发酵。
首先是晋国遭到削弱,然后秦国、郑国和卫国相继灭亡,以后“东方世界”将会多了三位异姓诸侯,不知道会给局势带来什么变化。
人心方面肯定也会出现波澜,大量有实力的贵族会思考自己某天能不能获得立国的资格,一旦无法凭借功劳获取,是不是能仗着武力或玩弄阴谋来搞?
诸侯们,有的留在“洛邑”搞东搞西,有的则是在周天子的宴会结束后就归国。
不管是为了商议事情,还是做姿态给众诸侯看,吕武、士匄和中行吴选择了结伴而行。
这么一搞,队伍到了“原”多了一次哲别。
“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会。”士匄是东道主,已经宴请了汉国以及荀国的君臣不止一次。
吕武看着满脸惆怅的士匄,笑着说道:“怕是不隔三五载。”
随着汉国、范国和荀国建立,形势肯定是出现了新的变化,不出现会盟的话,吕武、士匄和中行吴的确很难再聚首了。
他们在立国之前极力地削弱了众诸侯,最为关键的是极大地削弱了楚国。
现在局势突变,诸侯怎么都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来消化消化,再加上用修生养息来恢复实力,三五年应该是不会爆发大战的。
士匄的惆怅是压力挺大,除了楚国之外,还有宋国和曹国表现出来的不友好。
宋国一些城邑被士匄派兵给占了,讨要无果之下肯定记恨范国的呀。
曹国不止是恨上了范国,汉国和荀国也在记恨之列,原因当然是晋国遭到了三家的瓜分。
说实话,吕武对士匄派兵攻打宋国的行动挺迷惑,国家刚刚建立起来就殴打邻国,哪个国家不会心生忌惮呢?
对,没错,宋国那些城邑挺好攻占,问题刚刚建国的范国有楚国这个大敌的同时,彻底跟宋国卯上了。
一个国家刚建立,尤其是周天子没有敕封就大肆扩张,攻击性着实是太强,无法不使诸侯惧怕。
看一看中行吴吧?他在“洛邑”那边就约见齐君吕光,双方谈了什么外人不得而知,只看到后面两人见面了能够有说有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