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源于《后汉书》,二者都非常简单,无法推测全貌。
绍宝宝的《袁绍与公孙瓒书》中倒是有说:
“……用及龙河之师,羸兵前诱,大军未济,而足下胆破众散,不鼓而败,兵众扰乱,君臣并奔。
此又足下之为,非孤之咎也……孤之师旅,不胜其忿,遂至积尸为京,头颅满野……”
他说自己甚至还没正式开打,公孙瓒的部队就已经吓的溃败奔逃。
绍宝宝这边在取得胜利之后甚至筑起了京观。
但是这样,又哪来的“不胜其忿”呢?
真实情况应该是双方反复鏖战多次。
也并不止是针对龙凑古城,而应该是旷日持久互有胜败的一场征战。
其中很可能还动用到了水军。
反正大玉儿又一次陷入了他并不熟悉且不适合骑兵发挥的战争领域。
最终大玉儿也没能打通渤海到青州的通路。
所以龙凑之战才有公孙大玉儿败北的说法。
但这其中却缺少了巨马水之战。
《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
“绍遣将崔巨业将兵数万攻围故安不下,退军南还。”
“瓒将步骑三万人追击于巨马水,大破其众,死者七八千人。乘胜而南,攻下郡县,遂至平原。”
“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楷据有齐地。绍复遣兵数万与楷连战二年,粮食并尽,士卒疲困,互掠百姓,野无青草。”
“绍乃遣子谭为青州刺史,楷与战,败退还。”
巨马水之战到底是否存在,史学界一直都是一桩悬而未决的疑案。
甚至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还将这一段彻底的舍去。
如果将巨马水之战放到龙凑之战的前面,界桥之战的后边,显然是不合理的。
因为平原郡是大玉儿追击青州黄巾的时候拿下的,到龙凑之战之前并没有丢。
但如果“乃遣……田楷据有齐地”、“与楷连战二年”、“绍乃遣子谭……”是古人用倒装句介绍巨马水之战的前置背景条件,就说得通了。
毕竟事情涉及到大山东,倒装句是没毛病的。
巨马水之战是大玉儿在龙凑之战之后的一次成功反击,从幽州一路打到了平原郡。
通过这一战,接回了跟袁谭打了两年败退的田楷。
不然没法儿解释已经被截断了后路的田楷是怎么返回的幽州。
至于“瓒遂还幽州,不敢复出”这种描写,大抵也是春秋笔法。
因为界桥龙凑两战绍宝宝肯定是坐稳了冀州,强大了很多。
但公孙大玉儿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只是估计绍宝宝的碎玉三策开始发挥作用了。
幽州北边有乌桓部族作乱,境内有豪强世家造反。
大后方不稳,本来就不擅长治理的大玉儿焦头烂额。
所以忙着整肃内部无力南征了而已。
其后幽州对冀州的战争,基本都是防守反击。
譬如巨马水击败崔绩崔巨业。
譬如趁麴义粮尽退军大败麴义,并导致麴义手下私兵尽丧而被绍宝宝所杀。
胜仗还不少。
其实要证明公孙大玉儿并非两战之后丧胆的证据还很多。
喜欢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请大家收藏:(www.akshuwu.com)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爱看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