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狸花孙策有心反悔,想立即斩杀了这个二五仔二弟。
却又想到他们家发生这种事,如果传出去他那些仇家会如何笑话。
那帮豪强本来就一直背后笑话他们家贫贱之户。
小狸花好强了一辈子,哪能容忍死后被这么嘲笑?
或许是临死前犯糊涂,他脑子又抽抽了。
他突然觉得他们孙家父子两代都是耍力气玩儿武勇的,却不免都死于刀兵阴谋。
难得出这么个玩儿脑子的,没准儿基业传到这个坏种手里倒能守住。
总不至于再被人的什么阴谋诡计算计吧?
所以据《三国志-孙讨逆传》记载,小狸花孙策在临终前,先请张昭等谓曰说:
“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
“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
算是莽夫临终的急智吧?
根据清代史学家赵一清的说法,这段记录是照搬《吴录》的。
而《吴录》中小狸花孙策对张昭还有一句话,就是“慎勿北渡”。
赵一清认为慎勿北渡是守护好江东,不要向中原俯首称臣的意思。
然而前面的话里头却有“观成败”的说法,有待价而沽的意思。
所以这句话未尝不能做另外一个解释:不要随意北伐,看谁要赢了再投过去。
结合小狸花对碧眼儿的话,小狸花觉得他死之后,碧眼儿也就能守成而无力进取了。
“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你不如直接点说把弄权谋玩弄人心我不如卿算了,毕竟碧眼儿姓孙名权字二谋。
善自图之,更换成耗子尾汁也没什么不妥。
当然这有可能是在过分解读。
可《吴历》里头记载小狸花临终对张昭的话就更值得玩味了: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即使不能获胜,慢慢向西退,也没什么好忧虑的。
所谓向西,应该是和江东相对的,在这里西归指代的就是渡江北上,回归故土。
可见传位孙权,小狸花对江东的未来持悲观态度。
但却仍旧坚持要传位碧眼儿,这里头要说没特别缘由那就怪了。
他大抵是想用临终前的态度,感化孙二谋吧?
“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备崽儿临终对孔明也说过类似的话,似乎是主君临终托孤必然的一句客套言语。
备崽儿说来,当然是婉转警告诸葛孔明的。
但孙小狸花说出来,到底是警告张昭还是碧眼儿就不好说了。
莽夫毕竟是莽夫,他永远看不懂他那个阴狠的二弟。
他二弟当时感动了没有呢?或许感动了吧。
但最终,《三国志-孙讨逆传》记载: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
绍卒,子奉嗣。孙皓时,讹言谓奉当立,诛死。
碧眼儿不止刻意割裂他与江东的关系,也并没有善待他的子嗣。
他的血脉,终于断绝在他二弟的直系后代之手,借口是他孙子想谋逆。
碧眼儿的确是善于鼓弄人心的。
小狸花死后周瑜从鄱阳带兵赶回来奔丧,他随即便开始挑弄起张昭与周瑜的矛盾。
《吴书 周瑜传》记载,(孙)策薨,(孙)权统事。(周)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被孙策约束不得外泄他家丑,防范着碧眼儿的张昭,想必对周瑜的误解也是颇为郁闷。
之后张昭为长史,主政;周瑜为中护军,主兵,便在碧眼儿的操弄下彼此对立起来。
对“受遗辅佐,功勋克举”的张昭,《吴书 张昭传》记载,(孙权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
捧得高高的,但却先用孙邵为相,再用顾雍,又用陆逊,张昭落得个终身不相。
东吴群臣曾推举张昭做丞相,结果孙权借口“此公性刚”,弃而不用。
张昭是投降派的头头,刚个鸡毛啊,这话是红果果的嘲讽。
直至等碧眼儿权位渐稳,便开始对张昭各种羞辱。
碧眼儿晚年,更是大肆清洗张昭后嗣。
无非是张昭手中握着他的隐秘罢了。
孙策留给孙权的顾命之所以只有张昭而没有周瑜,只因为周瑜当时带兵出征平叛不在。
初时碧眼儿用周瑜打压张昭,周瑜也有这个声望。
周瑜对待孙权,也可谓尽足本分。
孙策初亡时,群臣轻慢孙权,唯有周瑜带头履行臣礼,稳固了孙权的地位。
《吴书 周瑜传》记载,是时(孙)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周)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周瑜也是为了孙氏的基业呕心沥血从无怨言,从无僭越傲慢之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