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并已经涌入并且养活的近百万流民,证明诏书所言非虚。
他们的确能起到这一功能。
不然这些流民毫无去处与生计,那不是饿死,就是会沦为流寇盗匪的。
诏书说有太师治下的平稳,他们也敢于做更为激进的尝试。
当然在尝试的过程中,他们难免也会犯错。
譬如杨彪指出的,夺被强迁富户之田亩的问题。
朝廷愿意用现在的田亩市价,向这部分迁回的富户购买他们失去的土地。
东廷愿意接受天下士绅的监督,继续为寻找大汉天下的长治久安之策而奋斗。
而为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在董武烈讳卓仲颖公逝去后,东廷将正式发布举太师诏。
诚邀天下有识之士来一起来推举太师人选,并商讨举太师的相关规则与制度。
这就是后世闻名天下的坦胸诏。
这会儿还没有开诚布公这个词儿,诏书的正式名称是《答光禄大夫杨文先及诸公卿疑东廷诸政诏》。
会被叫做坦胸诏,是因为诏书里头完全摆出了开诚布公的姿态,与天下士绅豪强乃至世家,就皇权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
就犹如一个人扒开衣襟摊开胸膛与你赤诚交流。
毫不避讳,每句话都非常的凭良心。
是真的开诚布公吗?其实未必。
诏书写成这样,其实是因为东廷诸臣仍旧没有放弃为东廷之治谋求正统地位。
听起来逻辑自洽并且毫无保留。
最起码东廷诸公达成共识的全力防范、削弱与打压世家豪强的政策,整篇诏书中无一字提及。
就跟美帝满世界推广普世价值自由民主一样。
普世价值的核心到最后就是西方民主自由那一套,但你自不自由民不民主跟他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他们鼓吹这一套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核心就是你实行他们那一套之后,对这一套无比精熟的他们总有办法扶植自己的傀儡政权上位。
然后你的国家就会长久成为他们的附庸,成为买办们的乐园。
但那一套蛊惑力总是非常的强。
坦胸诏也是这种状况,一定程度的揭露了真相又没有完全揭露真相。
桓帝朝的人口真的超过了土地承载上限,以至于导致流寇四起么?
不是,可供耕种的土地其实还有很多,天下大乱起到主导地位的就是兼并之祸。
就是佃租过高,土地过于集中,大量的土地和粮食都囤积在少数世家豪强手里,底层活路越来越少。
党锢之乱真的只是世家豪强不理解皇室政令的动机么?
也不是,他们只是不甘心自己到手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所以奋起反扑而已。
甚至以袁氏为代表的一些世家更因此起了不臣之心,从中搅弄风云。
东廷无意揭露这些险恶,装作理想主义的傻白甜挑选了最容易被世家豪强们接受和理解的委婉的提法。
伪装成坦诚,也真的被士绅们认为是在坦诚而已。
《答光禄大夫杨文先及诸公卿疑东廷诸政诏》一出,杨彪和西廷公卿们还真的沉默了。
皇权摆出一副跟他们讲良心的姿势,他们再胡搅蛮缠,那就没说法了。
这场争端不光是他们把控舆论,天下其他士绅也都看着呢。
而且说真的,《答光禄大夫杨文先及诸公卿疑东廷诸政诏》中最狠的一招,就是破了他们的天人感应。
之前天下流贼四起民不聊生,他们是甩锅给皇帝不修德政宦官为祸天下,惹恼上天所致。
但诏书里头说的明明白白,人口太多啦,又没有足够土地耕种,以至于沦为流寇。
这还是客气点的说法,说是兼并所导致的人祸也完全成立。
大家都有眼睛,平时也都看着。
这一套说法,可比他们虚无缥缈的天人感应更有说服力。
天下大乱的锅已经没办法甩到皇帝和宦官身上了,就是他们豪强世家作的。
你要继续反对别人可就问了:以有限之土,养无限之民,公有何策?
你说土地出产有限只能养这么多人,但大家都知道世家豪族粮仓里就是囤积着无数粮草啊。
陛下兴四民,又不白要你的粮食。
用这帮没有土地的流民转作匠户生产东西,来换你手里的粮食。
而且司并士绅好像的确比以前活得滋润。
经历过这么久的战乱大家也明白了,真继续乱下去,绝大多数豪族世家都会遭殃倒霉。
只有极少数有野心并且有实力的世家能够获利。
当下获利的世家可以说只有曹孙和公孙,以及刘家的刘璋刘备。
最后搞不好最后得利的只有一家。
对于其他绝大多数世家来说,还不如继续由汉室老刘家统治呢。
综合考量之下,分东西廷之政的确好像是当下对他们的最优选。
这一道诏令下来,冲击府寺他们也不用冲击了。
尚书台诸司临时搬迁腾出来了一些房舍,挂上了旧官制的府寺牌匾。
让他们进去坐班,除了没有实际的事儿可管,倒也算是有地儿上班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