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昔日军人
————————————————————
.....
诅咒,原指祈求鬼神降祸于所恨之人。
然而这所恨之人却是自己——
该如何诅咒?
不死的诅咒看似一种“快活”、看似可以一直活在这世间。
然而对某些人来说——
这是一种无尽的折磨。
比如眼前这个叫蒲生的、看似年轻早已经不再年轻的小家伙。
他的怨恨到底从何而来——
从民国?
民国二十六年吗?
......
那仿佛是一个遥远的故事。
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他只想做一名安安静静的学生。
找一个能放下书桌的地方
事实上他却很忙——
要养成天然属『性』的『性』格,还要铲除各路牛鬼蛇神;
要不做亡国奴、又要赶走外来鞑子……
向来游刃有余的他,在这条道路上,却朝着他无法预料的路线狂奔而去……
那一年。
他作为一名学生开始参与有幸。
那天是七七事变爆发的前几天的一个夜里。
日军的守军已经到了桥对岸。
慵懒的国民『政府』,依旧期盼着政治协商来解决这场避不开的矛盾。
愚蠢无知。
那些饱读书籍的学生成为了一堵血肉之强,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一颗颗火热却又无情的子弹。
蒲生就在那些子弹当中倒下了。
所幸的是他命大,侥幸使得他活了下来。
被一个军人救走。
就这样参加了抗日的军队。
再然后.....
他的怨恨到底是从何而起的呢?
.....
老僧人没再多语,他对着那昏『迷』的蒲生开始念叨:
“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能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用慈爱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不要把别人带来的伤害,深深地留在你的记忆中,在那里继续侵蚀你的心;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种处世方法,也是一种高尚情『操』。宽容是一种雅量,是文明和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你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宽容还是制止报复的良方,善于宽容的人不会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摆弄,即使受了他人的伤害,也绝不去冤冤相报,而是时时提醒自己:“邪恶到我为止。”
“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善心对坚硬而言是柔和,对难以克制而言是容忍,对冷酷而言是温暖,对厌世而言则是乐趣。善心代表着一种能够被他人欣赏和尊重的巨大的内在力量,随和、仁慈可以激励人们忘我地工作而孤意、强硬则无能为力。
“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一念不生,万法庄严。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正,万法归一,无处不庄严,无处不是妙有。修行的根本就在正念,平时一定要提起正念。
“爱产生爱,恨产生恨。若以怨报怨、以恶待恶,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和气致祥、诚心和气比疾言厉『色』、怒发冲冠的效果好。若能人人诚心和气,势必乾坤朗朗、霁日光和、祥瑞普降。”报复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将剑刺进对方身体与心理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但愿我们生活的世界,多一些怀有仁爱宽容之心的人少一些对人施报复的人!
“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万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恶言,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也就被污染了。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己能不扬人恶。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在意别人的过失与缺点而是懂得宽容。做人,应该看到他人的优点宽容他人的不足。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证严法师说:“土地不耕种,则必杂草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哪怕是举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一个人作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作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我们要一辈子都不懈地身体力行,才能屏绝恶而不断接近善,人格才会日臻完善人生才会日臻完美。
.....
他不厌其烦的背诵着一篇又一篇的经文。
而陆安康等人却是离开了。
带着疑『惑』。
虽然有很多的不解。
但在八步里街,最不缺少的就是疑『惑』和不解。
回到了客栈之后。
陆安康等人不难发现,客栈中已经来了很多客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