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山脉南麓,黄河北岸,汉九原郡故地,一座由堡寨扩建的城池边,许多农民正在新开垦的田里劳作,为农田供水的水渠里,刚抽来的黄河水流淌着。三寸人间
黄河边,立着几座水车,不断将河水提到岸水渠,灌溉着周边农田,水车边一字排开许多立轴风车,依靠时有时无的风力,将河水提到水渠。
风车阵里,几名男子正在忙碌着,检查各风车是否安装到位,顺便检查抽水唧筒是否运动自如。
风力抽水机,是靠着风力推动风车转动,然后通过简单的传动装置,将旋转运动转变为抽水唧筒内唧杆的往复运动,以此进行抽水。
风力抽水机的抽水效率不高,但运行成本很低,只要有风能运转,昼夜不息,若数量够多,提水量还是不错的,这对于开荒的农民来说,是堪用的提水工具。
屯田的农民,并不是本地人,多为并朔百姓,均为商社或商贾的雇农,过完新年,便启程来到这里,抓紧时间开荒,播下种子。
忙碌到秋天,待得收获完毕,雇农们便返回家乡,带到来年回到这里,进行新一年的劳作。
他们和大雁一样秋去春来,所以被称为“雁人”,而雇佣他们到边疆屯田的商社、商贾,将屯田所得粮食缴当地驻军,换得“盐引”、“糖引”。
再以此到并州官府处换取食盐、白糖,转卖生利。
此即为“开法”,是朝廷为了解决边军粮食问题而推行的政策,本来官军边防仅限于朔州边境,但现在延伸到阴山南麓黄河河套地区,新设的堡寨,需要用这种方法来保证驻军的粮食供应。
商贾只要将粮食运到指定地点,能从当地驻军手获取“盐引”、“糖引”。
有脑子灵活的商贾或商社,直接雇佣百姓在边军驻地附近开荒种田,于是省去了长途运输之苦,省时省力。
为了节省成本,商社雇佣的农民不会在边军驻地过年,水车和风车,会提前拆了收入库房,来年再用。
“雁人”们开垦出来的农田,属于商社或东主所有,待到以后,这可是不得了的财富。
黄河边,许敬诚看了一会立轴风车的运转,觉得这玩意的抽水效率太低,当然,对照物是蒸汽抽水机,不过立轴风车不需要烧煤,倒是节省了很多费用。
如果不是这里缺煤,他真想装蒸汽抽水机,到时候能灌溉的农田面积更大,即便要烧煤,总体来说还是较划算的。
许敬诚是并州人,家族世代经商,并州境内开始普及的蒸汽抽水机,他颇为熟悉,只是并州煤多,所以蒸汽抽水机随便用,而这九原地区没什么煤矿,所以用不了蒸汽抽水机。
许敬诚本来在朔州做买卖,父亲得知官府行开法,便让他带着雇来的农民到九原屯田,以屯田产出换取盐引、糖引。
雇农是“雁人”,今年秋后要回家,许敬诚却不是,他今年冬天得留在九原,为家族产业的发展做准备。
如今的九原城,已经不是单纯的军寨,朝廷在阴山南麓设丰州,以新筑的绥远为州治,又在九原地区设九原郡,以九原城为郡治。
所以,九原城开始接纳平民百姓定居,许敬诚及家人便是其一,只是因为九原地区荒废已久,没有熟田可以耕作,连驻军的粮食都要靠并州运来,没有太多余粮供给寻常百姓。
但随着城外开垦的农田越来越多,再过几年,九原本地的粮食产量来后,不仅能养活驻军,还能养活更多的平民,而到了那时,火轮船也会开到这里,运来大量的物资。
想到火轮船,许敬诚不由得看向河面,只要不是冬天,这里的黄河河段是可以行船的,而传闻的火轮船,据说可以从黄河下游关地区逆流而,克服千辛万苦,将物资和人员运到九原。
到时候,九原会变得繁荣起来,这也是许敬诚提前到九原开荒的原因。
阴山南麓的这片地区,虽然水草丰美,但两年以前还是突厥的牧场,朝廷在这一带驻军,以开法引商贾运粮,实际参与开的商贾要冒很大风险,因为突厥人随时都会入寇。
到时候,官军的堡寨、城池即便有火炮守卫,也保不住城外新开垦的农田,所以若不是有火轮船这一好消息,傻瓜才会来九原、绥远屯田。
作为世代经商的家族,许家的消息来源很多,所以轰轰烈烈的“轮船招商总局”筹建、募股一事,他们知道得一清二楚。
朝廷要以火轮船进行航运,最先投入火轮船的航线,除了长江,是河东的汾水流域。
有了火轮船,朝廷靠着汾水航运能将大量物资输入并州,能够供养更多的军队出击草原,而并州大量出产煤炭,为火轮船的运行提供了充足的燃料,极大增强了火轮船的运输能力。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朝廷才提前经营河套地区,投入人力物力修筑绥远、九原城。
而有了火轮船,朝廷经营河套,有了第二条输入人员、物资的通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