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十八年,九月。
琅琊郡发生暴动,上百名民夫杀死城邑的小吏,攻破粮仓大肆劫掠,事了带上家小躲入山中。
往后半月,不断有流民逃窜,加入其中,俨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王凉本想派兵镇压,却被丞相劝阻。
孙仁主动请命,前往安抚督办。
他身负治水之功,深受青州诸郡百姓感怀,又屡屡提拔低微士子,于郡县官吏中都颇有威望。
青州一行,他天然具备旁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王凉思索片刻,允其决定。
授下天子金令,又派禁卫随行,吩咐青州刺史全力配合。
……
义陵城。
近来有关贼寇作乱的消息,大范围在城中传播。
诸如某家富户被灭族,某条河道被占据……
混乱和无序的气息,恍若硝烟弥漫,化作一道乌压压的黑云,盘踞在城池上空,令人满心晦暗。
恐慌的情绪很快扩散。
本就衣食匮乏,如今又有性命之忧。
这日子没法过了!
李常笑懒洋洋地靠在摇椅上,手里举着半碗茶水,小口小口抿着。
不同于旁人的惊慌,他很是淡然。
淡然并不源于自身的倚仗,而是来自对事实的洞察。
他可以笃定。
贼寇的消息为假,制造恐慌才是真实目的。
这些年,李常笑每日都会到集市,打探衣物粮油的物价,还有关于长安方面的消息。
数十年如一日,熟能生巧。
他已经可以凭借物价波动,推断整个武陵郡,乃至荆州的局势平缓。
半年来,物价虽有上浮,可依旧在合理范围。
意味着武陵郡内的生产、生活、交易,都在武陵侯的控制之中。
他没有理由,眼睁睁看着自家口中的肉,被贼匪夺走,消息大抵是子虚乌有。。
连兵器都凑不齐的贼匪,在人数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对上全副武装的郡兵,无异于鸡蛋磕石头。
抛开重重迷雾。
硬要替如今的局面寻一个解释,李常笑更加倾向于——
谋反。
武陵侯作为皇室姻亲,坐镇一郡多年,可谓位高权重。
手中掌握的人脉力量,以及依靠郡县金钱豢养的私兵,都是一个未知数。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毫不夸张的说,在武陵郡,崔道的一句话比王凉都管用。
他上回假借“呼风唤雨”之名,李常笑就察觉到了些许异样,现在则更添几分笃定。
毕竟装神弄鬼、图谋造反的人物,正史上比比皆是。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他们每一个挑出来,段位都不在崔道之下。
眼下的局面,只是用来扩张武力的一个名分罢了。
……
三日后。
城中贴出告示。
征募成年男子为县卒,表现上佳者,还可选入郡兵。
这则告示算是回应了百姓的请求,最下方还附上了侯府的印信。
美其名曰:侯爷深忧黎庶,自掏腰包,招募乡勇。
一旦被选上,那就是吃公粮的,起码饿不死。
对绝大部分朝不保夕的人而言,其吸引力可想而知。
短短半日,先后就有百余人报名,已经超过了原先在职县卒总数的三分之一。
负责招募的是县尉麾下的一名武官,只要确认无病症,身体无恙,都能过选。
至于家中有无妻儿,是否为独子,全然不在意。
黄昏时。
武官喜滋滋地离开,心情极好。
那些被选上的新卒,同样面带喜意,迫不及待回去,要将喜讯分享给家里人。
旁人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
在他们固有的认知里,县卒不同于朝廷打仗的士卒,主要负责城内治安,再不济出城剿匪,那就是最大的危险了。
平常时间里,都能可劲儿抖微风,是真正的清闲衙门。
李常笑坐在家中,听到外头的动静。
两眼睁开,横跨千里,最终落在索县郊外的一处冶炼坊。
他看到成堆的铁块,冶炼出来后,立即被运走打制兵器,数百名铁匠日夜不休,一批又一批甲胄和兵刃出现。
“还真是找死。”
李常笑低喃,旋即目光投向其他地方。
江夏郡,云杜。
绿林山。
有位穿着银甲,将领模样的男子,正对面前一群流民打扮的壮汉训话。
乍一看,真以为那是群流民。
实则不然。
他们一个个体型壮硕,胎息涌动,看上去都是有武力在身的。
寻常流民可没有那份底蕴去学习武功,更别提如此严正的纪律。
只论军容,哪怕一些城邑的县卒都不及这般严明。
李常笑的目光,最终落在将领的佩剑上。
熟悉的纹路。
武陵侯。
“倒是小看你了,竟想上演一场贼喊捉贼的戏码。”
李常笑歪头,很快弄清楚了崔道的打算。
先借用剿匪的名义,换取朝廷的支持,也能打消对其扩军的疑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