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宇轩昂的慕容廆端坐在朝堂之上,正在与儿子、文武大臣们商议军国大事。慕容廆先看了看下面的儿子们,又看了看文武大臣,不由得喜笑颜开、心情大好。他说:“这些年来,中原和北方战乱遍地,百姓为了活命,不得不背井离乡。有的逃到了江南,归附了司马睿。有的则不远数千里,来到我这里。一个地方是不是让民众趋之若鹜,关键是要看当权者如何对待他们。如果当权者酷刑治民,与民争利,甚至鱼肉百姓,那这样的统治就不会长久。如果善待逃难的人们,那前来归附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原晋朝大臣、河东人裴嶷说道:“自大单于治理鲜卑慕容部以来,虚怀若谷,真心纳贤。很多中原地区的士人和官吏慕大单于之贤名,纷纷来到这里为慕容部效力。在管理来自中原地区的臣民方面,大单于设置了侨郡。冀州人多的地方,设为冀阳郡。并州人聚居的地方,设为唐国郡。青州人聚居的地方,设为营丘郡。豫州人多的地方,设为成周郡。这些办法,非常得人心。”
北平人阳耽说道:“中原士人和百姓南渡到江南,比来到慕容部,相对要近得多、方便得多。可为什么很多人宁可舍近求远投奔到辽东大单于麾下?就是因为大单于胸怀坦荡,求贤若渴。我们这些人不去江南投奔司马睿,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
阳耽说着,还指了指周围的人。正在这时,门口的侍卫进来禀报:“启禀大单于,去江南的王济大人回来了。”
慕容廆一听,站了起来,忙说道:“快请王济大人进来!”
王济进来,来到慕容廆跟前,拱手施礼说道:“参见大单于!”
“王大人,此次从海上前往江南劝进晋王登基,顺利否?”慕容廆问道。王济回复道:“这次前往江南,总起来还算顺利。我把大单于劝进司马睿的表章,转交给了晋王司马睿。”
“那么晋王司马睿,有没有意愿进位登基称帝呢?”慕容廆问道。王济说道:“我观察司马睿的心思,顾虑比较多。皇帝,九五之尊,谁不愿意当呢。因为愍帝还在刘聪手里,生死未卜,所以司马睿不敢冒然称制。司马睿手下的大臣,有的心怀鬼胎,像王敦。有的司马皇族,也和司马睿不是一条心,比如司马宗。”
渤海人封弈说道:“所以说司马睿想恢复武帝司马炎时期的大一统局面,难上加难。王敦就像葫芦,司马保就像瓢。有王敦这样的将军,有司马保这样的皇族,两人都不会安分守己。按下葫芦浮起瓢,司马睿有心无力,所以江左晋室的日子不会好过。”
“封弈大人看的比较透彻,所以司马睿指望王敦这样的人北伐恢复中原,那是痴人说梦。”安定人皇甫岌说道。慕容廆又问王济:“你在江南这些日子,有没有听说一些重要的事情?”
“祖逖北伐多年,确实非常艰难。一方面祖逖要和石勒互相攻伐,想收复中原失地。自己还要筹集粮草,招兵买马。另一方面,司马睿又对其不放心。派琅琊王司马裒前往协助,不见得没有监视祖逖的意思。”广干人游邃分析道:“江左君臣互相猜忌,离心离德就不远了。江南自顾不暇之际,就是慕容部崛起之时。”
坐在上面的慕容廆,和下面的人,听了都纷纷点头。正在这时,侍卫又进来禀报:“大单于,我们派出去的几个耳目回来了。”
“好,快让他们进来!”慕容廆说道。话音刚落,大殿外面进来五个人。这五个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的是鲜卑人打扮,有的是匈奴人装束,有的是汉人的衣着,有的是其他部落的打扮。
“参见大单于!”五个人进来一起给慕容廆施礼。慕容廆说道:“你们出去几个月了,有没有探听到一些大的事情?”
“回禀大单于,我从江南回来,得知晋王司马睿二王子司马裒去世了。”慕容廆有些吃惊地说道:“司马裒被封为琅琊王,也不过半年时间。正是少年有为、风华正茂的年龄,太可惜了!”
另一个探子回复道:“大单于,还有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
“什么消息,快说!”慕容廆感到有些不妙,着急地问道。这个探子说道:“大单于的庶兄吐谷浑,薨逝了!”
“啊!”慕容廆听到这个消息,如五雷轰顶,一下子就呆坐在了座位上。下面慕容廆的儿子们,还有群臣,也都惊呆了。半晌慕容廆才回过神来,他离开座位,眼里含着泪花,然后朝向西方跪倒。慕容廆高声说道:“兄长啊!都是弟弟不好,让你和亲人、部众去了西方那么遥远的地方。阿干!阿干!我的阿干!”
慕容皝等慕容廆的儿子们,见父亲朝西跪倒,也赶紧一起朝西跪倒,口里喊道:“伯父啊!伯父!希望您一路走好!”
其他文武大臣,也跟着跪倒大喊:“一路走好!”
哭罢,慕容廆回到座位上坐下。慕容皝和其他大臣,也站了起来。慕容廆嚎啕大哭、泪如雨下。他声泪俱下地说道:“各位大人,十几年前我和兄长,因为各自的马匹争夺水草,结果发生了争执。兄长吐谷浑一气之下,带领自己的子孙和一千七百户部众,一路往西、往西。自此以后,我和兄长一家就再未谋面。刘赞先生,请你准备一卷空白的竹简,我要作一首‘阿干之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