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并没有进入永定门,出示文书,门前有官吏登记接收,几人顺着街道继续往里边走,不过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边走边问,
经过几次打听,他们可算是明确了目的地。
又寻摸了一会才找到了他们要去的地方,自然是湖广人开设的会馆。
这里是湖广常德会馆,在这个时候的北京城里。
准确说是外城,湖广会馆有几十多家,大多位于崇阳门外。
内城就挨着皇城根了,设置会馆成本太高,而且极为不便。
这个时期,各省、府的大多都有类似于办事处的地方,设置会馆更多的是为了方便来往客商和举子赶考所用。
这时候的北京城里,除了湖广会馆外,湖广各府都会在京城设置会馆。
大多数人做了京官之后,多半都会在外城租下一个院子建一家会馆。
主要是为了方便同乡人居住和交流,同时也请他们作为信使为自己和老家联系提供便利。
这个时候内阁首辅是郑礼宁,他是江西人。
因此对江西老乡更是照顾有加,虽然不能说拉帮结派,毕竟江西籍官员里反对他政见的也有,但确实,这个时期北京城里江西会馆是最多的。
会馆的兴建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应考举子的住宿问题,另一方面也方便本地商人在顺天府活动。
如湖广在京中就有几十多座会馆,这些会馆倒也并不全是试馆,也有行馆,类型可谓十分丰富。
常德会馆是一座纯粹的试馆,李宁安三人到时,会馆中并没有什么人。
会馆里面的陈设倒是比李宁安想象中更阔气一些,毕竟常德尚算富庶,商贾不少,建一座漂亮的会馆并不麻烦。
李宁安喊了好几声,才听到有人应他一句:“这呢,这呢,可是进京赶考的举人老爷?”
李宁安,黎敬浩都是应声,那掌柜仔仔细细观察着三人:“倒是好几科没不见这么年轻的举人老爷了。”
常德府科举中进士的士子一直不多,湖广各府中,武昌会馆与荆州会馆一向热闹。
到了会试之年,举子们呼朋引伴,带着书童护卫入住。
往日也有来往于湖广及京城的商人们居住在其中。
“先上一壶热水,再烧几个菜,等吃完饭再送桶热水上去。”黎敬浩招呼道。
赵琪打了个哆嗦,“这地儿着实太冷了,一会儿可得好好泡下脚暖和暖和。”
“第一次进京城的常德人大都不习惯这边的天气。”掌柜笑道。
看赵琪直抽抽,笑道:“现在还不是最冷的时候,若是到了正月那会儿还要更冷一些。”
掌柜收了银子,手脚也麻利了许多。
当下便吩咐小二上了热气腾腾的开水,李宁安放了些干梨,泡开后给黎敬浩、赵琪各自倒了一杯。
“这干梨是我家后山上种的,奶奶趁着日头好晒了不少,现在这个时节,喝点梨水暖暖胃会好很多。”
许氏和王莲英为李宁安收的包袱可谓齐全,药剂吃食等等一应俱全,足够李宁安在京师一直待到殿试结束了。
喝了梨水,三人才觉得稍稍缓过来劲了。
自通州渡口下船之后,几人坐了一路马车,才在傍晚时到达了会馆。
哪曾想京城的天气说变就变,来之前已经心理准备,可还是超乎了预期。
套了两件衣服,可冷风还是嗖嗖地钻进衣领里。
李宁安打定主意,等安稳好一定买两件羊夹袄。
小二上了热菜,大多都是常德的菜系,不过也有京城本地的菜色。
掌柜又在几人脚下支了个炉子,放在桌子中间,三人将会馆提供的薄被搭在桌下,盖住腿,炉子里的木炭埋在炭灰中,虽不见火光,但却分外暖和。
掌柜见没什么人,便与李宁安几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
据他说,他是大概十多年前从常德来到京师,当了这常德会馆的掌柜。
这间会馆建于靖安年间,庆宁元年时又翻新过,大体便如现在这样。
庆宁便是新帝的年号,现在是庆宁三年。
李宁安,黎敬浩和赵琪在住进常德会馆后,很快就遇上熟人,都是些府学中的同窗。
还有许多不认识的,几人聊过之后李宁安才知晓,这几位士子已经不是第一次赴考会试了。
他们都是靖安年间考的举人,年纪最大的那位已是第三次进京赶考了。
大多是前几届乡试举人,都是李宁安等人的前辈了。
对于这个时候还寄居在会馆里的举子来说,都是上届,甚至上上届会试落榜的,基本上是已经考了不知道多少次会试了。
在同窗的引荐下,李宁安很快就认识了这些人。
这些士子的年纪比李宁安大太多了,更是有人与李明溪的岁数相差不多。
李宁安有些感怀,这么大已经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却仍坚持举业,可以想到科举之艰。
彼此通报姓名过后许久,其中一位头发已经略显花白的士子忽然道:“李安和?莫非你就是上一科湖广解元李宁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