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臣见过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远看像是个胖墩,近看还真是个小胖墩,但也不胖得过分。
他已经接受了宫人的叮嘱,知道今天有新的先生要来,所以李宁安与他见礼后,他也非常恭敬地称呼李宁安为先生。
别看庆宁帝中年登基,但太子年纪并不大。
皇后一直没有生育,东宫时还曾暂养过如今大皇子睿王,待太子殿下出生后才将大皇子送回给他的生母祈嫔。
因此事,睿王在十五岁之前就去了封地,所以太子殿下如今不过是十一二岁的少年。
李宁安是新任的东宫讲官,他与秦义康一同为太子殿下讲解学问。
两人都以《诗经》为本经,但太子殿下现在还没有开始学习五经,所以他们先从四书开始讲起。
李宁安第一次上课,詹事府自然不能放心完全交给他处理,因此今天谭彦霖和廖贺都来了,他们审阅了李宁安的讲课提纲,并且全程亲自盯着他的讲课过程。
这是因为他们觉得李宁安太过年轻,担心他讲课时缺乏稳重,毕竟在太子殿下面前,讲官的一言一行会对他产生影响。
然而,令众人惊讶的是,李宁安不仅学识扎实,而且他能深入浅出地向太子殿下讲解问题,还可以结合古今帝王的事例,使圣贤的道理融入到课程中。
李宁安从《论语·学而》一篇开始讲解,他讲得虽然细致,但太子并不感到疲倦。
由于他年轻,念起字来更是铿锵有力引人注目。
他还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来吸引太子殿下的注意力,因此他一节课讲完后,太子殿下的注意力完全没有分散,竟然不似往常飘忽那般,听进去了大半。
"李修撰的学问真是精深。"廖贺感叹道,“他在翰院修史时,比其他人就显得更加踏实。”
"年轻人的精力总是旺盛一些。"谭彦霖说道,“就劳你多费心了。”
"改之兄,安心便是。"
课讲完后,李宁安觉得有些口干舌燥。
宦官看他嘴唇发白,连忙递了杯水来,感激的轻点一下头。
李宁安刚喝了些水,太子殿下的问题就接连不断的蹦了出来,太子如此起劲或许是觉得李宁安与以往的诸多讲官不同。
对方若不是当朝太子,李宁安对他的问题倒是可以敷衍过去,但太子毕竟也有太子的尊严,李宁安肯定不能以对待弟妹的敷衍态度对待他。
然而,李宁安无法拒绝那双渴望知识的明亮眼睛。
当然,这也是因为李宁安对自己的学识和阅读量非常有信心。
毫不夸张地说,即使太子殿下问十万个为什么,他都能勉强给出答案。
......
这一天的讲课,李宁安并不觉得比在诰敕房当值轻松多少。
不仅是他,秦义康也是如此,不过他大体是适应了,冲着李宁安笑了起来。
两人现在一起为太子殿下讲授知识,他们讲课的内容是需要相互补充的。
秦义康虽然平常略显和善,无话不说,但轮到他讲解内容却显得非常慎重,那个劲头似乎是想将自己一生所学都展现出来。
他的讲解不像李宁安那样广度拓展,而是深度发掘,就算李宁安听来也觉得所获甚多,果然每一位翰林都有其独到之处。
担任东宫讲官后,李宁安并没有感觉轻松多少,他收拾好东西就匆匆回到了家里。
林寻有孕了,初为人父容不得他不注意。
前些日子,林寻一直感觉身体不适,李宁安请了大夫过来。
也许是因为孕期较早,大夫还无法确诊。
许氏她们和李宁安都担忧了好几天,之后李宁安找了太医院中一位太医帮忙看,才确定林寻是有孕了。
在雍代人眼里,李宁安年近二十岁还无子嗣属实是太迟了,自古以来,多生多育、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植于中国人心中。
子嗣的绵延关系着血脉传承和家族的兴旺,维系着古代社会运转、推动农耕文明的发展。
因此,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官方都不遗余力地鼓励生育,以充足的劳动力劝课农桑。
朝廷在新朝建立后因天下丁口减半,下达过严厉的催生令。
战乱使得人口凋零,严重影响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百姓的徭役负担沉重,如不服役,则需折钱交官。
高祖皇帝针对这种状况,规定生一个孩子可免徭役两年,这项政策激发了人民生养子女的积极性,大大促进了雍初的人口恢复,也有利于分担徭役。
太宗还诏令产子者免除三年徭役,并赐予“胎养谷”三斛,免除其丈夫一年徭役。
此外,孤儿和父母无力抚养的婴儿,由国家供养。
这些政策导致男女成婚年纪逐渐年轻化,十四、五岁少男少女就早已孕育孩子,出生孩童是多了,但夭折率同样居高不下,直到近十年才缓和些。
虽说不似别人十七、八岁生子,但李宁安却觉得时间正好,正是林寻身体好精力足的时候,他们两人也做好了为人父母的准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